她一干就是9年,9年来,共策划组织活动895次,直接服务8000余名留守儿童,日常服务时间达9000多个小时,直接受益教师133名,间接受益乡村孩子达14万名,留守儿童9682名。她就是孩子们口中所提到的“孩子王”周燕和她的大元社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周燕,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和丈夫一起回到家乡宁远县,自费成立大元社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开始在山间、田野、村落播撒文化火种,为乡村孩子提供免费的艺术陪伴。她曾先后担任过宁远县十八届人大代表、永州市六届人大代表,现为湖南省十四届人大代表。曾荣获“省级儿童之家示范点”“全国最美家庭”“湖南最美家庭”“省级最美文明实践志愿者”“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乡村孩子缺少陪伴,情感和心理比较脆弱,向上生长的自信比较缺乏”,这是周燕在与群众接触、交流中普遍感受到乡村文化退化的信号。周燕是一名90后,老家在湖南益阳。让她记忆犹新的是:小时候家里发了洪水,很多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得不出去打工养家,自己也变成留守儿童的一员。周燕说,在留守儿童中,失学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自己无疑是幸运的,能够坚持上完学,还走上了艺术道路。她的丈夫刘休也曾是留守儿童,现在是一名斫琴师,从事古琴艺术传承。2015年末,周燕第一次跟随丈夫回到他的家乡大元村。全村470多人,就有300多人在外打工,只有60多位老人和27名儿童留守在村,孩子们眼神里的害怕和渴望,深深地戳痛了周燕的心,她决定和丈夫一起回乡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为此,周燕带着三个多月的孩子回到大元村,在这里自费创建了一个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大元社艺术文化交流中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的村庄,用文化艺术在这里播种美好,改善村民生活品质。她为乡村儿童搭起了一个艺术家园,当起了共享妈妈,用艺术和爱唤起了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
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的代言人,承载着服务人民、为民请命的崇高使命。周燕认为作为人大代表不仅要积极建言献策,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更要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在随后的履职工作中,她积极履行代表职责,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为发展鼓呼、为群众解忧。积极深入调研乡村振兴、乡村社会服务、乡村创新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提出5条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其中在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交《关于打造永州市大元社全国儿童友好型社区的议案》,建议用好现有投入在农村留守儿童方面的公共服务资源,让乡村儿童之家成为每一个留守孩子放学后的去处,成为补充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在“双减”政策下成为能够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业辅导、兴趣探索、自我发现和疗愈的家。同时,她还关注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在省十四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支持宁远县创建“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的建议》,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争取到1700万元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用于宁远县久安背翰林词、下灌村古建筑群等文物保护的修缮,为传承中华传统村庄文化、契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铺垫下坚实的基础,更有力的推进了乡村振兴。
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每天放学后,都能听到大元社古琴声悠悠,欢笑声不断,大元村孩子们不一样的生活吸引了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她先后多次邀请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师,带领孩子们一起为大元村做整体规划;介绍世界一流艺术中心与县内3家社会组织、45个儿童之家建立互动交流平台;引进国内一流学者、设计师、建筑师、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各行精英200余名来村加入陪伴乡村留守儿童的艺术教育中来,形成了一个集乡村文化展示、驻地研究创作、研学游学、交流工坊、跨域论坛等为一体的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模式。她还动员身边的艺术能人、文化精英一起加入到艺术赋能乡村的行动中来,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有情怀的教师、乡贤、艺术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加入了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周燕说,大元社从留守儿童公共教育着手,是希望用艺术活化乡村,激发乡村环境的自我生长和变革的内在动力。“我想让孩子们获得艺术的滋养,在实现人生理想后,能回望他们的家乡,像我们一样把这份力量延续下去。”周燕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和赤子情怀,点燃了乡村留守儿童的艺术渴望之火和生活梦想,激发了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赢得了村民和留守儿童的高度赞誉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实习编辑:席筱梅)
来源:宁远县人大
作者:胡龙华
编辑:黄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