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书记!朱家同意让路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新’青年·入瑶‘湘’”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与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派驻五一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长、五一村第一书记康果平交流时,一旁的村干部小声地在康书记耳边说道。三尺巷的故事乡村振兴工作队已经连续三个月给朱家村民提起,为的就是能将从朱家门前经过的共用产业道修筑起来。
润物细无声。当工作队再次来到朱家时,村民主动握住康书记的手说道:“书记我终于明白您说过的三尺是什么意思了,三尺不就是我这一米路吗!”
“‘新’青年·入瑶‘湘’”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汝城文明瑶族乡走访沙洲村、五一村、快乐村,学习调研在沙洲的辐射带动下,环沙洲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区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与发展情况。新时代,三尺巷的故事仍在上演,无不令人动容。但在其背后反映的乡村振兴工作的痛点问题也直接明了的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在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乡村振兴成功擘画并纵深推进之时,振兴工作需要扶“志”与扶“智”有机结合。
在大学校园中,同学们拥有名师智库的支持,四海同学的见闻,自由无负担的出行条件可与去遇见广阔的世界,不仅如此每周的青年大学习、每月主题团日活动、每学年一次的企业实习、不定期的专家讲座让大学生们构建起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思想网络和知识储备。但就是这如密网般的知识见闻向大学生扑来,大学生们还是存在着悬在空中,不接地气等问题。大学生们拥有着无比优沃的教育资源,却也面临着种种困境,这更别提为家境农务琐事所牵绊的村民。
从走访沙洲老百姓的过程,大家均有一个共识:“沙洲能够收获今日的成果离不开徐解秀老人的善良。”善良的老人收留了风餐露宿的三位女红军,才留下了“半条被子”口口相传的佳话。千百年来,“淳朴善良”一直就是中国人民的写照。农民扎根在土地里,却也深深的沉浸在土地里。
农民所面临的困境并不是他们的主观意愿,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被动驱使。让出一米自家路换来全村共富的产业路的朱家村民未能早日答应的原因正是如此。在与乡村振兴工作队沟通的过程中实践团队了解到,在乡村振兴工作队走访调研之时,曾有一名村民就因不善言辞无法准确的表达出自身的诉求而留下了懊悔的泪水。
有教无类是孔老夫子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有教无类的“类”不再指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而是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论何种人群,不论是否康健,不论是何种有益的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教育或是再次教育,以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普惠的让乡村的老百姓有所裨益。乡村振兴不仅要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也要让村民的脑袋富起来。村民的脑袋富起来后也将巩固乡村振兴成果并反哺乡村,如催化剂般助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来源:湖南人大融媒体中心
作者:王璟怡 摄影:侯雅惠
编辑:黄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