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坪镇结合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坚持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把信访维稳工作当“家业”,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多元化解机制,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家人”在“家”陪,打开心结卸包袱。
群众有诉求,政府来“报道”。堆山村的一对农户夫妻在外务工,担心快高考的女儿在家住的房屋有随时倒塌的风险,对房屋安全鉴定结果持怀疑态度,希望政府予以解决。大坪镇司法所所长何利霞二话不说来到农户家,陪伴着小姑娘住了两晚。如此举动,让他们打开了心扉,赢得了信任。一直以来,大坪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开展“千人包千村、万警进万家”的大走访办实事活动,由领导干部、警察、人大代表、村支两委、老党员等带头走村入户,了解群众的诉求,通过群众自己“说”自己的事,自己“了”自己的事,解开了心结,放下了思想包袱。这既是对群众的信任,也是提升群众觉悟的过程。
何利霞总是隔三岔五就到村里走访,变群众“上访”为信访干部“下访”,广泛宣传《信访工作条例》,提升群众法治意识,促进群众由“信访”向“信法”转变。群众总说她面对怒气冲冲、满腹怨言的信访群众从不发牢骚,是一名一心为民、任劳任怨的“黄牛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群众的诉求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消解。
“家事”在“家”办,事要解决破难题。
城溪村杨保生和杨冲生原本是好友,关系走得很亲近,但因为山林纠纷,双方感情破裂,发生冲突,十余年未得以解决。2023年2月,杨保生妻子表示丈夫多年在外务工,没有管理自己的山场,回到家才发现自己的山林被杨冲生砍伐了,此番来到镇司法所要求调解。听他一面之词难以断定山场的归属权,后来找杨冲生了解情况,杨冲生也表示这个山场是属于自己的,公说公有理、婆说更有理。最终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司法所及村人大代表来到现场踩界,主动找双方当事人和代表问清分山的来龙去脉。问清后才得知当时本村的山是按人口分配,每块山场由8人分配但杨冲生在分辩过程中说自己5人就分1块山场。“一针见血”找到问题所在,经过进一步核实杨保生有3人的山场面积在杨冲生范围内,经过对杨冲生做思想工作,最后杨冲生认可杨保生有3人的山林在自己的范围内最终达协议,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2022年以来,150余名群众反映的问题、100余件矛盾纠纷、30余件信访案件在基层得到有效解决,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良好局面。
“家业”在“家”兴,矛盾解决助发展。
大坪村脱贫户袁青娥因照顾高龄母亲及刚出生的孙女无人照顾,只能从广东辞工回到老家仅靠打零工维持一家四口人的生计,捉襟见肘,有很高的返贫风险。市人大代表范胜祥在大走访中发现了这位单亲妈妈的困难,多番沟通后也了解了她希望政府解决务工的强烈诉求。范代表多次主动到三星工业园调研企业招工情况,最终袁青娥正式入职盛联汽配厂,月工资3000元左右,消除返贫风险。再次见到袁青娥时,她掩盖不住自己泛着泪光的笑容,对范代表树起大拇指,“多亏了你的帮忙,现在我在家也算是有了一份自己的‘事业’,终于不用在外东奔西跑养活一家人了”。
同时,大坪镇人大主席团切实发挥“代言人”“民意窗”“连心桥”作用,深入调研走访、广泛征集意见,努力把诉求摸清楚、把问题分析透,及时将基层呼声转换成接地气、顺民心的代表建议督办。镇政府与企业通力合作,将为民办实事与教育引导群众、动员群众创业、化解矛盾相结合,通过有效的群众工作,将群众主要精力凝聚到生产生活和发家致富上来,推动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双提升”,实现企业安心经营、员工安心工作生活实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来源:汝城县
作者:汝城县大坪镇
编辑:黄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