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持续深化“大学习、真调研、严管理”,在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中贡献人大智慧,今年2月,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倡议机关党员干部开展了微调研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聚焦社会热点、基层难点痛点问题,利用春节回乡探亲休假的时机,倾听基层群众急难愁盼的诉求,挖掘出身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事例,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调研成果。现湖南人大网推出《微调研真建议》系列报道,将部分微调研报告予以刊发。
关于后疫情时代乡村振兴的思考
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党支部 孟妍
孟妍。
“国欲兴其势,必先固其本”。今年春节,我在回乡走亲访友之时,借机到宁乡市道林镇、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和安化县羊角塘镇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也通过网络和回乡的外地朋友进行了深入交流。一方面为家乡的新面貌感到欣喜,一方面也了解到在新变化的背后仍存在一些问题,结合后疫情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作了以下思考。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兴
羊角塘镇王家坪村人居环境缩影。
结合自己曾在乡镇工作的经历及返乡见闻发现,目前我们的乡村基层常住人口结构现状,是以老龄、幼龄这两类丧失或者没有劳动力的人口为主,真正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则在一年之中仅约十天返乡归家,其余时间则在外务工。所以目前乡村发展的现状还是因缺人、缺技术、缺资金导致村集体经济龙头带动效应不强,进而又导致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从而让有些原本没有背井离乡意愿的青壮劳动力也因生计而无奈选择外出务工。而解决社会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本还是高质量靠发展。而发展的本质就是要让生产关系不断地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又是最活跃的要素,无论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是社会资本,本身并无地域属性,但其服务到一地一域的社会生产创造出社会价值,都是依靠人的有序组织引导。如科学技术是由人发现和发明的,而科学技术也只有被人在生产中加以运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力要素中的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生产工具也是人发明并由人加以运用和改进的;社会资本则是生产力活跃水平的标志,其也是由人来进行统筹投放的。
羊角塘镇金叶油业公司生产线。
对于此种境况,可尝试先从基层政府部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做好店小二,再进一步“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同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加入能人创业项目,集各方之力形成做大做强村镇企业、村集体经济的合力,扩大村镇企业、村集体经济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让更多人能实现在家门口、家附近就业,也让空巢老人能有子女的陪伴,让留守儿童能有父母的呵护。
衡龙桥镇“一村一品”特色农副产品。
乡村要振兴,文娱要丰富
各地农村娱乐文化方式普遍单一。人数较多的大家庭,过年期间一般就是轮流在各家各户吃一顿饭,饭后的娱乐活动以大人玩牌赌博、小孩子玩手机、看电视为主,以往不急不缓吃着年饭,饭后一家人闲聊半晌的氛围越来越淡。赌博形式也是五花八门,有麻将、桥牌、跑得快、千分、“崴胡子”(本地土话)等多种形式。人数较少的家庭,都是赶早吃饭,急急忙忙去娱乐室“占位”,因为晚了就没有位子可“活动”了,可谓是“热闹”有了,年味却是淡了。乡村里的娱乐室也是让人大跌眼镜,绝不是你想象中的一桌牌一个包厢,而是一个大通房,里面每天同时段有4—6桌不等的人数,一进去直接可以被二手烟熏出眼泪来。而小孩子因大人都上桌玩牌,政府又出台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相关规定,我们小时候玩烟花玩具等必备项目已经消失,他们基本上是一人一个手机看动画片、刷抖音,而这些娱乐方式,无疑对小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乡村振兴的系列举措使得农民的物质生活极大提升,他们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渴望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事实上,虽然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生活仍然跟不上进度。倘若要扭转这种局面,则需要多方协作发力。首先,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人民群众有场所、有条件、有组织的开展各类文娱活动。其次,宣传部门要多组织文体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多组织“送戏下乡”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农民看戏,政府买单”的形式,将更多的高水平、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最后,当地村支两委也要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个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主动转变观念思想,不断推动农村风气逐步好转。
衡龙桥镇华林村齐心乡村大戏台。
乡村要振兴,乡风要文明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结合个人所见所闻,乡村文明建设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仍存在。农村结婚攀比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比:比房子、比车子、比彩礼、比排场。在大办丧事上,有的大讲排场,一天几十桌酒席,还要做道场、歌舞演出等。二是婚事“彩礼”负担沉重。青年男女订婚除了男方要有新建或装修的新房外,普遍都要给女方一笔彩礼,少则三五万元,多则十几万元。彩礼多、房子阔、车子好、酒席多就觉得有面子。因此“啃老”并相互攀比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少青年因为家底子薄拿不出彩礼而成为“剩男”。三是“人情宴”名目繁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而来名目繁多的满月酒、生日宴、升学宴、乔迁宴、生病慰问礼等“人情宴”,让农村群众应接不暇、疲于应付。不少群众反映,普通家庭平均每年都要送出礼金1到2万元,有的群众吃着低保、借债也要“撑面子”,“人情宴”演变成“人情债”。
为此建议,要抓住“关键少数”刹歪风,围绕“一条主线”树新风。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要勇于“破”陋习,紧盯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依法依纪狠刹“大操大办”“打牌赌博”、互相攀比、借机敛财等不正之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走在前列,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社情民意的建言者。要补齐硬条件筑基础,推进软环境提素质。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必须坚持“硬条件”和“软环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阵地建设长效化,补齐村容村貌“脏乱差”、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乏力,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阵地。一手抓宣传教育常态化,紧紧围绕文化场所建设、开展身边好人评选、文明家庭评选、志愿者活动,接通“地气”改善宣传方式,利用现代科技创新宣传载体,充分运用微信、抖音等宣传手段,把文明新风吹进田间地头和农家小院,真正达到“教育一个孩子,感染一个家庭,带动一个院落,辐射一个村组,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要抓亮点求实效,带全面齐推进。依托文明村镇创建、好家风好家训、美丽乡村、脱贫攻坚等“五大载体”,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村(社区),培育亮点,试点先行,尽快形成可借鉴、能推广的经验,以党风促政风正民风全面推进新民风建设。
来源:研究室
作者:孟妍
编辑:黄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