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但潜力巨大的瑶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又应该怎么应对和破解?笔者通过深入对江华瑶族自治县16个乡镇的调研,找到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乡村振兴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谋划和推动下,全县人民积极参与,我县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不少成效,有目共睹,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规划不完善不科学。纵观历史,我国的“三农”工作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什么时候谋划好了,路走对了,农业农村发展就快,反之则事与愿违。我们先后提出并制定了县乡村三级的乡村振兴发展整体规划,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规划不完善。县乡(镇)两级至今没有一个系统、科学、全面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县319个村(社区),大部分村没有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规划。二是规划与实际相脱节,有的乡村规划与本地的民族特色、历史习惯、地理条件、生活习俗等实际的乡情村情相结合,而照搬照抄别人的规划。三是规划不细不实,可操作性不强。有的规划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没有细化到到村组、到产业、到项目、到措施,规划和实际“两张皮”。四是有的规划没有经过严格科学论证,朝令夕改,随意性大。
传统农业发展慢。一是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弱。耕地量少质差,全县农民人均不足一亩。农业基础设施残缺,自然灾害频发。二是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全县有生猪、烤烟、柑桔、食用菌、优质稻、茶叶等六大产业,虽然有一定规模但生产效益低、产品质量好但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虽然森林资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提升林业特色产业开发质效已是当务之急。三是农村新型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块头小、档次低,发展严重滞后;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还没有起步,辐射带动不够;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发阶级,一二三产业未能有机融合,农村新型产业远未形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撑乏力。
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表面上农村人口多占全县人口的90%以上,但实际由于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增多,当下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年龄不断老化、素质不断降低,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乡村振兴在某种意义上是人才的振兴,以目前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振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同时,长期以来,我们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上投入,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够,客观上也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创新机制体制不够。近年来我县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创新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但与发展相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一是不敢创。不善于将上级普遍号召和要求与江华实际结合,一些政策和办法照搬照抄,特别是当下强化责任追究的背景下,一些地方不敢闯、不敢试,开拓创新不够。二是不愿创。对瑶族地区“三农”发展信心不足,悲观失望,不愿意花更多投入和精力。三是不善创。一些同志感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无所适从,能力恐慌,不会干,不善创,没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
二、乡村振兴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我县乡村振兴工作当如何谋篇布局?我认为应该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咬定目标,科学应对。重点要关注研究并着力解决以下四个突出问题。
制定好规划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首要任务。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精心谋划。为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建议尽快组织有关方面,组建强有力的工作专班,加快我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修改和完善工作。
一是规划要注重民族特色。乡村振兴工作中央已有明确的思路、原则和要求,江华在这方面实际上也做了不少探索,制定符合并具有江华瑶族特色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有基础、有条件,不必照搬照抄省市及其他地方的规划。
二是坚持县乡一盘棋。县乡规划有机统一,可采取由上而下,由县里提出规划框架,乡镇按照框架先制定本地规划,然后由下而上,由县里对各地规划进行全面统筹,制定全县发展规划,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和可行性。
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分区域定位、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三分”原则,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目标任务工程化、项目化、措施化、具体化,切实增强规划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坚持科学。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所有规划都要科学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用规划统一全县上下思想,形成共识,聚集合力。不能匆忙上马,草率行事,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发展壮大产业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仓廪实而知礼节。乡村要振兴,产业是重点。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先进发达地区和 “产业兴旺”的目标比,我县农业农村在产业发展上都还存在许多短板。当前,绿色、有机、生态农产品消费潮流为我县农业农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把产业建设作为我县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一是要突出特色引领。实践证明,江华的优势是生态好,江华的农业产业的最大特色在绿色有机生态。江华不但拥有宝贵的生态特色资源,还肩负着国家生态功能区的职责,从农产品市场需求出发,从农业转型发展内在需求,都决定了江华必须高举绿色有机生态农业旗帜,打响品牌,彰显特色,以特取胜。把我县建成全省和全国都具重大影响的全域绿色有机生态农产产品产区。
二是要明确主导产业。江华气候资源的立体性、多样性和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决定了农业特色产业既不能“单打一”,也不能“小而全”,必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茶叶、蔬菜(食用菌)、果业、生猪、有机稻、烤烟等六大主导产业,是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立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根据发展实际,内容可调整完善,但总体还应当坚持。
三是要主攻产业短板。突出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标准化基地两大短板,加快全县桥市、界牌、白芒营红山等几个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要提档次、强辐射,尽快补齐短板,提高质效。
四是要加速三产融合。农村产业化最有效途径就是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要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村电商、现代农村服务业等农村新业态纳入农业农村产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纽带,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三产融合、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江华现代农业开发体系。
3.发掘好人力资源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我县一些地方不少农民工回乡创业,同时,也有不少城市资本和社会资本纷纷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为把这种势头引导好、利用好,为乡村振兴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议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
一是制定出台支持职业农民的配套政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吸引更多农民提高素质,从事农业。二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策、资金、技术、信息、市场服务的扶持力度,促进他们成长,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制定出台并落实我县鼓励支持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城市市民到农村投入产业开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境外企业来我县投资建厂的具体政策,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制度障碍,加速推进城乡人才互动,要素流动。四是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才培训资源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从乡村中选拔一批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加快建设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
4.创新机制体制是抓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创新机制。从我县实际出发,机制创新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前提下,针对制约我县“三农”发展的机制体制,着力在三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一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要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为契机,以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重组为纽带,积极探索发展适合我县特点的农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二是创新农村产权市场机制。加快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完善农村土地、山场、房屋、设施等资产产权体系,将农村产权量化到集体、到农户,并将其推向市场,实现产权货币化、股本化,增加农民资产收益,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三是创新“三农”工作激励机制。建立完善 “三农”工作考核办法,增加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考核权重,落实领导干部容错机制,鼓励支持各级干部干事创业、创新开拓,在全县上下营造一个懂农、重农、爱农、为农的社会氛围。
来源:江华县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作者:罗金勇
编辑:黄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