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
我是冷水江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一名干部。2017年成为了一名结对帮扶干部,2019年成为一名驻村帮扶干部,3年的扶贫一线工作,一本本扶贫日记,写下了我和乡亲们一起品尝过的酸甜苦辣,见证了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 结 缘 “今天我又去了结对扶贫户苏业来家,他家新房子建好了,过几天就要过火入住了,相信通过他的努力工作,小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2019年11月27日,我在日记中写道。 而2年前,苏业来家可让我没少操心。
那是2017年3月份的一天,根据组织安排,我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苏业来。在第一次走访时,苏业来不在家,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了他暂时借住的叔叔家里,他婶婶对我说,“苏业来是个可怜人,很早就没了爹,娘也改嫁了,都是靠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帮衬养大的,祖上留下来的房子也倒塌了,没地方住只能住在我这里。”在他婶婶指引下,看到了苏业来家的老房子,是一栋六扇的半红砖半泥砖结构的老房子,苏业来家是靠后边的两间房,卧室全部塌了,阳光从天上撒下来,一览无余,客厅半塌,要不是从门槛中、墙缝中漏点光线,可以说是伸手不见五指,地上、墙上都是水痕,估计一下雨就成“水帘洞”了。看到这样的房子,我一阵心酸,还好苏业来的叔叔家里有空房子,能让他暂时住下来。我问:“苏业来到哪里去了?”他婶婶说:“到外面帮别人做事了,因为脑袋不灵光,没人请他,只能去亲友那里帮忙,没有工资的,只能挣口饭吃。”我又问:“有苏业来的电话吗?”他婶婶说:“没有,他也不会用。” 苏业来挣不到钱,更不用说存钱了。房子倒塌了,如果重建,按照市里政策,一个人只能补助3万元,旧房子要拆除、地基要平整,马路太窄要靠人工挑……,这补助根本就不够。我就想啊,还是要和他本人见面商量,谈谈他自己的想法。 谋 划 有一次走访,正好苏业来在家。我询问了他关于房子的想法。他木讷地说,想在原地建新房子,但是自己挣不到钱,没钱建房。看到苏业来默默地坐在角落里,摩挲着双手无处安放,心里也许是在希望,希望政府能帮助他,也许在痛恨,为什么自己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挣钱、成家立业,也许有点紧张……,再多的“也许”都只能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观察,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叙说自己的情感,只会机械地点头,或沉默。 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他寄居家,我第一时间就将苏业来的基本情况和住房安全问题向驻村工作队肖志雄队长报告。肖队长是一个基层工作经验十分丰富的领导,他说,这个情况先和村支两委商量,帮他申报危房改造项目,然后再找住建部门协商。我们请来了住建部门的同志,经详细勘察认为老房子不适合建新房,一是这属于连体房,拆除的时候会破损其他房子,二是紧邻石山壁没有建房空间,也存在山体滑坡风险,如果要申报危房改造项目必须另外选址。苏业来家就这么一块宅基地,如果要流转宅基地需要流转资金,苏业来根本无钱流转。 选址一事是个难题,村里本来缺土地,又因采煤沉陷,导致适合建房的地方更少了,何况是要无偿流转宅基地。肖队长提点道,这个只能从苏业来的叔叔们的宅基地入手,“侄儿子就相当于半个儿子”这是农村的风俗,我们代表政府给他们侄儿子建房,这是人生中的大事、喜事,作为长辈应该帮衬帮衬。于是由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出面做苏业来叔叔们的工作,要他们想办法帮苏业来置换宅基地。经过多次上门做工作,三翻五次修改协议,两次临时变卦,一次阻工,终于把宅基地置换合同签定好,将原来正屋旁边的杂屋换给苏业来建新房,老基地给他叔叔们。 宅基地有了,房子怎么建设,成为一个新的难题。苏业来无力建房,也没钱出资建房。我就和村支书商量,根据政策,当贫困户无力建房时,村委会是有义务帮助建房的,希望村里能帮忙。村支书痛快答应了,说他们来想办法。不久,村支书联系了一个本村的“包工头”,愿意垫资,并且和苏业来家还有一些姻亲,但是对方要5万元才愿意包工包料建房,原因是拆除旧房子和人工运输建房材料所需的人工费用比较大。面对资金难题,我不得不又求助肖队长。肖队长带着我到住建部门多番协调,争取了3.5万元的最高额危房改造补贴和0.5万元的二次转运费。还有一万元的缺口,我就到扶贫部门多轮“诉苦”,争取了0.5万元的安居项目资金。剩余的0.5万元,我就和村委会一起到“包工头”家里做工作,经过一番协商后,同意少0.5万元资金。 共 建 通过换宅基地、找承包方、争取资金等,一年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了。到了2019年,我第一时间将苏业来家的危房改造项目进行申报。审批同意后,我又催促“包工头”建房,虽然危房改造项目都是统一的图纸,一室一厅一厨一卫,但是地基打多深、房子方位怎么定、砌板墙好是空心墙、是盖平顶还是盖瓦面,前沿、后沿、两侧留多少米……,一系列问题需要定下来才能动工,如果要求过高,“包工头”划不来,如果要求过低,苏业来住房安全得不到保障。于是我先到住建部门了解一下危房改造验收标准和要求,确保心里数,然后到村里请教德高望重的老泥工,清楚建房的门道和注意事项,最后叫来了苏业来及他的叔叔们、“包工头”面对面协商,邀请村委会、驻村工作队见证,并请村里的老泥工起草建房承包协议。将建房的所有事宜进行了协商,事无巨细都一一写在纸上,并确定由苏业来的一个叔叔负责质量监督。 当所有事情都定下来时,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签完协议后,苏业来脸上露出了笑容,原来他黑黑的脸上有一个酒窝,原来他的笑容是这么灿烂。他婶婶对我说,这是他父亲过世后第一次开心地笑。每当有路过的村民问他是不是要建房了,他不再是只会点点头,而是大声的回答“是的了”。看到苏业来脸上的笑容,走路时挺直的腰杆,我知道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最后我在扶贫日记中写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党员干部,要在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中历练,经受考验,磨炼党性,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
作为扶贫干部,只有扑下身子、沉到一线,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将困难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才能真正的为民解难、为民分忧,才能落实扶贫政策,才能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冷水江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曾永祥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