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社交、阅读、支付、信息提醒等多功能于一体,微信已成为国人生活方式里不可缺少的软件。“微信时代”也已成为城市智能化、便捷化的具体体现。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为了有效推动人大工作的与时俱进,不少地方人大也相继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建立了微信群等,希望通过“微信”这一平台广泛征求社情民意,助力人大工作公开透明,有效促进常委会与代表、代表与监督部门、代表与群众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微信平台助推代表履职的现实表现 “公众号”提升代表履职的关注度。微信公众号的开通为代表履职提供了便利,有针对性将人大工作动态、法律法规知识、代表意见建议、惠民政策、代表履职动态等一系列有关人大工作内容,发布在微信群里。一方面,公众号里“晒动态”,让群众更加了解人大代表工作,同时也将代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有效增进了群众对代表的信任;另一方面,代表们通过关注公众号,也能及时掌握最新的资讯和动态,成为代表学习法律法规,提升自我的重要平台,成为代表们交流意见、搜集民意的重要渠道。 “微信群”拓宽代表监督工作渠道。以往,代表对“一府一委两院”工作的监督主要采取走访、听汇报的形式,现在在很多地方通过设立人大代表微信联络群,架起人大常委会服务联系代表、代表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桥梁,通过联络群,代表可以随时随地将搜集了解到的情况通过上传图片、文字等形式反映出来,用最直观的方式将群众的意愿表达出来,便于有关责任部门及时掌握情况,督促相关部门及时处理问题。这种监督模式既增强了互动,又节约了成本,越来越广泛地被采用。 两会逐渐开启“微信模式”。从各地两会新闻上可以发现,不少地区建立了代表微信群,代表团在报到时“扫一扫”二维码加入群,便可实时浏览各类会议通知和日程变动情况,同时,代表也可以在群里讨论各自带来的议案,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也拉近代表之间的距离。同时,会议休息时间,许多代表喜欢在朋友圈或群内发相关的照片和热门话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两会宣传的“自媒体”,这种和外界的互动也大大提高了代表们的履职热情和能力。
二、微信助推代表履职的建议 人大代表行使的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其代表的是所在选区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承载着光荣的使命和责任,基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如何有效利用“微信”这一大众交流平台来推动代表履职也就成为摆在各级人大常委会面前的一道“思考题”。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要防止代表调查研究变为“手机搜索”。手指点一点,不出家门便可浏览周围大小事务,“微信时代”大量信息资源的共享让很多代表享受这种便捷的服务。同时人大代表中很大一部分是有着经济实力的企业家或各界名人,他们由于本职工作繁忙,能在微信、网络上搜集到的资源,也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核实。这种敷衍态度与代表的“代表”作用相违背,代表为选民代言代行,必须与选民联系、沟通才能充分了解选民的意向,需要细致入微调查研究才能撰写出好的议案和会议发言材料。因此,除了微信问一问,手机点一点得出个笼统的结论,代表在履职时更要脚踏实地、深入群众去调查,才能真正起到“为民请命”作用。 要防止代表履职时出现从众心理。“微信时代”人们往往由于判断力不足会选择盲目跟从。轻易被感动,轻易被激怒,轻易被吓住,轻易被诱导……,网络上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如前不久的深圳罗尔事件,短时间里大家同情心泛滥,纷纷打赏募捐,但两天后知情人暴露真相,瞬间,“骗捐诈捐”讨伐声、怒骂声一片,在这个全民皆用微信,信息传递飞速的时代,“吃瓜群众”对事件的盲目跟从与不假思索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强大的合力,决定了事件的定性与发展。因此,人大代表在履职时需要克服履职时“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要防止滋生“多数人更正确”、“图省事不费心”等心理,需要坚守自己的立场、观点,明确自己的态度,克服从众心理。 要防止履职时的浮躁心态。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的交流,使得代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与此同时,这种单纯的文字交流、图片共享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一种现实的距离感,也带来了攀比心理和浮躁心态。而人大代表肩负着重要的政治与法律职能,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不言而喻,因此,在履职过程中,代表们一定要准确定位自己,要不断夯实务实开拓的精神,要扬长避短克服浮躁心理。
来源:麻阳人大网
作者:李莉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