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初秋时节,财富花苑小区居民代表尹元雄、彭征宇来到华塘街道“人大代表联系工作室”,反映该小区内各种机动车乱停乱摆,生活污水随意乱倒,住着400余户居民,流动人口较多,脏乱差现象突出,要求改善生活环境。事后不到一个星期,此事通过街道人大工委及代表的督办,如今,该居民小区生活环境得到了改观。
近年来,龙山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人大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建设,以厚植为民情怀为立足点,建机制、强保障,搭平台、勤活动,立足“小舞台”,做成“大文章”,让“人大代表之家”成为代表的履职阵地和人民群众的“温暖之家”。 让“家”成为代表履职尽责的“加油站” “人大代表之家”是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开展常态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代表学习交流、通政达情和逐梦征程的前沿阵了。为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人大代表联系工作室”,该县在硬件上下功夫、在软件上做文章,建好活动阵地,丰富活动内容,全力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按照“家、室、站”的要求,县村(社区)遵循因地制宜、快捷方便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县人大建立了“人大代表之家”,在全县21个乡镇(街道)组建了“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在有条件的乡村(社区)组建了18个“人大代表联络站”,把代表群众工作做到群众的家门口。县财政每年给“代表联系工作室”安排专项经费1万元。人大代表“家、室、站”均达到了有固定场所、有标牌、有办公设施、有固定人员、有制度、有资料和有成效的标准,使各级代表有家的归属及有履职的底气。同时,县人大常委会每年坚持举办各级代表的履职培训,并建立了网络、微信学习平台。各“家、室、站”坚持注重“每月一学”制度,并运用自学、代表宣讲及邀请专家授课等方式,学习宣传法律法规、政策条文,切实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 让“家”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听诊器” 县人大常委会积极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不仅确定每年的12月份为代表集中走访选民月,还在“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建立了选民接待日制度,代表轮流接待来访选民,实现了代表与群众接触“零距离”,让各种意见建议“上得来”,让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下得去”。
与此同时,各乡镇(街道)人大还定期开展代表小组活动、调研视察和述职评议等,并建立了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及各委室联系指导“室、站”和代表活动制度,确保代表有章可循。 为方便群众,全县各“人大代表联系工作室”设立了代表信息公示栏,收集掌握民情信息。对科学合理能现场解决的问题,立即现场解决落实;对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收集梳理上交县人大常委会及时转交相关部门办理。通过有针对性地向相关部门逐一督办,使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2019年以来,全县各“人大代表联系工作室”和“人大代表联络站”共收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842条,办理675条,交办167条。推动了问题在基层发现,矛盾在基层化解,从而充分展示了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 让“家”成为服务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脱贫攻坚是全县工作的重点,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2017年起连续三年通过调研视察、专题询问等方式问效脱贫攻坚。依托各乡镇(街道)“人大代表联系工作室”,开展代表助推脱贫攻坚专项行动,让代表与群众双向互动,加强联系。从2016年以来,全县1143名县乡人大代表与58个贫困村的2036户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先后走访群众10.8万人次,举办法律知识宣传214场,诠释着人大代表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 县人大常委会的领导成员共包抓6个贫困乡镇和10个贫困村的扶贫联系工作,提出了“项目跟随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等建设性意见,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采纳,积极为全县的精准扶贫“问诊、把脉、处方”。
2018年以来,县人大县级干部走访贫困户150余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70余件,召开项目协调会及推进会12次,协调资金达500多万元,发挥了引领脱贫攻坚的作用。 该县着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果利河至太平山风光带,做到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水相映,景色秀美,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群众一直热切关注并多次提出意见建议。龙山县的“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联系工作室”及“人大代表联络站”倾听人民呼声、汇聚群众智慧,将基层民声“传上去”,政策精神“带下来”,架走连心桥,有效推动了当地的发展。
来源:龙山县人大
作者:陈长雄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