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大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聚焦湖南>正文

观潮解局丨湖南建议设中国(湖南)自贸区背后的重大现实意义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redcloud 2019-03-04 08:46:45
湖南人大微信
公众号二维码
—分享—

  

 

  刚进入两会时间,前方便传来了重磅消息——3月3日召开的湖南代表团第一次会议,拟以代表团集体名义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议,希望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湖南的发展添一把柴、加一把火。

  事实上,关于建议申报“湖南自贸区”的提出始于2017年,时任岳阳市委书记胡忠雄等43名省人大代表即联名提出《关于加强推动湖南自贸区申报的建议》、谢春生代表提出的《关于将岳阳纳入申报湖南自贸区笼子的建议》、张世愚代表提出的《关于将岳阳纳入湖南省自贸区申报范围的建议》、张早平代表提出的《关于以湖南湘江新区为核心1+2模式申报建设湖南自贸试验区的建议》,属“推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实施,加快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创建类”建议,被省人大常委会确定为2017年重点处理建议。

  可以说,2年来,湖南省对此建议思虑很深、渴盼已久,以致今年全国两会以全团名义再次建议和吁请。观潮君以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无疑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所唤,正所谓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自由贸易,最早可追溯到从英国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其利好主要在于降低交易成本、互通有无、促进分工等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越趋日益加剧,自由贸易更是显现出更大的生产力和驱动力,越来越多的强强联合型、洲际型、组织型、片区型等区域型自由贸易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互利共赢成为其核心关键词。

  西风东渐,伴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建立自由贸易区也逐渐进入主政者视野。以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提出“东疆保税港区在“条件成熟时,进行建立自由贸易港区的改革探索”为标志,中国的自贸区探索至少已走过10个年头。

  在这10年时间里,从党的十七大把自贸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再到十九大提出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无论是思想进程还是时代进程,自贸区、自贸港已越来越成为新时代的国家经济意志。截至目前,国内自贸区数量已增加到12个,范围覆盖东中西部,12个自贸区是以省际区分,都有其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实施范围、功能划分,换句话说,12个自贸区与其当地的发展特点密不可分。以中国(天津)自贸区为例,其战略定位是,努力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田、面向世界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而对于中国(广东)自贸区来说,则把“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明确为战略定位。

  当然,无论战略定位有多大的角色定位不同,但有几点是一致的:一是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大局,二是集聚和提升当地发展优势,三是强调扩大开放。如果再打量在2016年获批的自贸区,还能看到一个鲜明的特点: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从自贸区实施成效来看,坐享制度改革先行、简化外资进入程序、更多开放更少限制、保税区政策、金融制度改革等红利,自贸区获得了看得见的发展优势,一个直接的例证是,广东正在积极争取自贸区扩区政策。

  总而言之,争取戴上自贸区的帽子,不是简单地寻求标签认定,更重要的在于:一是对特定区域在国家发展战略上的角色设定,二是基于特定区域发展特点的迎合。回到中部湖南的情况来说,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对湖南作出了“一带一部”的崭新定位,从战略高度重构湖南经济发展新坐标。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提出,湖南在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自当大有作为,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设立中国(湖南)自贸区,无疑将起着战略基础、战略纵深以及战略飞地的重大现实意义。

  

 

  再者说,伴随着湖南“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实施,尤其是乘着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创新型省份、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的东风,当前,湖南的发展正处于转换发展动能、重塑经济空间、形成竞争新优势、奋力走在中部崛起最前列的关键时期,湖南的发展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需要高水平开放平台的有力支撑。从地方区域发展来说,设立中国(湖南)自贸区,将” 有利于加快三湘大地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步伐,更好地提升毛主席家乡人民的获得感”。

  由此再来打量建议中对中国(湖南)自贸区的战略定位、实施范围、主要任务的描述— —

  战略定位: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立足“一带一部”,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合理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联通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两大经济主轴的自由贸易走廊,中非经贸合作的先行区,促进区域绿色协调发展的引领区和以开放促发展、带动区域脱贫攻坚的示范区。

  可以清晰地看到,既有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承接,也有对地方发展的全盘把握,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关键词:制造业、贸易走廊、先行区、引领区、示范区。这几个关键,既揭示了中国(湖南)自贸区的发展重心,又坚守了“试验区”的角色定位,从先行、引领、示范层面释放探索的决心。

  实施范围:

  依托现有国家级新区和园区,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实施范围120平方公里左右,涵盖长沙片区、岳阳片区、郴州片区三个片区。

  选择这三个片区,与其战略定位密不可分,很显然,长沙片区对应的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岳阳片区和郴州片区则分别对接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

  诚如建议中所言,以长沙片区为主体,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陆新高地;岳阳片区重点对标国际一流海港,建立长江中游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郴州片区重点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设中部地区产业承接重要平台以及湘粤港澳合作示范区。

  主要任务:

  建立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行政管理职能与流程优化,深入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体制机制;深化投资领域改革,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管理模式,深入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拓展对外投资合作,构建中非经贸合作保障和落地机制;推动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创新贸易综合监管模式,推动加工贸易转移升级,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支持融资租赁产业发展,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打造湘粤港澳自由贸易走廊,畅通国际化发展通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中部地区的国际物流中转仓储基地,试行湘粤港澳认证及相关检测业务互认制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开放发展,加快建设完善的创新驱动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发展绿色经济。

  从主要任务来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战略定位中明确提到的“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设立并建好中国(湖南)自贸区,需要久久为功,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发力,强调制度创新为核心,正是要从制度为先的层面,为试验区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度有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清除发展障碍,激发制度优势。在主要任务中,建立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列为第一条,从制度创新层面优化营商环境,应是中国(湖南)自贸区得以成立后最重要的“主要任务”,而在营商环境方面,湖南无疑已是国内靠前的投资洼地。

  从建议到获批,仍还会有一个过程。但是,无论是从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经济发展重构的战略坐标,还是从湖南推动“开放引领、创新崛起”的深厚积淀,建立中国(湖南)自贸区已进入“水到渠成”之时,以集体名义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议,既是湖南对设立自贸区的“底气足”,也是7300万三湘儿女的心中愿。

  (红网时刻特约作者 观潮的螃蟹)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ww.hnrd.gov.cn/content/2019/03/04/7243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