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必须紧紧依靠和团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奋力打造文化强省建设升级版,不断赋予湖湘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获得感。
以更加强烈的自信把握文化发展机遇。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从哪里找自信?从湖湘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中找自信,从湖南文化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中找自信,从当前文化工作面临的机遇中找自信。湖南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3处,其中革命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在全国排第1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8项。湘戏晋京展演、湖南首届文创设计大赛、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赢得普遍赞誉,“公共大戏台”“乡村大舞台”等群众文化被中宣部评为文化创新案例,在文化部发布的2016全国文化指标中,湖南排在前10位的有33个,各项工作来势看好。
以更加创新的举措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按照“打造全省文化创意基地”的总定位,统筹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等重大事件,突出重大主题和现实题材创作,举办好2018年湖南艺术节等重大文艺活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三年行动,启动创建第二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突出抓好文化精准扶贫,实施文化惠民提质升级工程,确保到2020年全省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现代优秀湖湘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依托65个经典文化村镇等重点项目,打造一批经典文化旅游园区,完善文博系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物“活”起来。加快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湖湘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支持文化文物单位开展文创产品研发生产试点。构建现代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开展“文化+”行动,重点建设马栏山视频文化产业园、长沙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昭山文化产业园区等一批文化创意集聚区,培育一批知名文化企业。积极支持长沙提升“世界传媒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的品牌影响力。构建现代文化市场发展体系。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进文化市场创新、开放和融合发展,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以长沙市、株洲市等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为重点,引导和拉动城乡文化消费。构建现代文化传播推广体系。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全国对外交流重点项目,鼓励开展国际顶尖艺术演出和展览活动,培育一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搭建全省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平台。
以更加精准的路径补齐文化工作短板。逐年提高全省人均文化事业费、人均群众文化业务活动专项经费、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3个指标,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完善设施,抓好省图书馆新馆、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等省级项目建设,填补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空白点”,新建或改建一批县级“三馆”项目,统筹建好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施民族县和边境县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优化结构,推动形成“一核两圈三板块”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重点培育和发展网络视听、创意设计、文化博览、动漫游戏、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演艺产业,加快培育壮大县域文化产业。重点引进文艺创作生产、创意设计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实施“百千万”文化人才工程等人才培养计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创新培养方式、建立文化荣誉制度。
以更加良好的环境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加强组织领导,把文化强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建设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国有院团内部管理改革,严格落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鼓励文化科技创新,推进“互联网+”文化行动计划。完善支持政策,用足用好中央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研究制定扩大文化消费、支持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文化企业并购上市、中小微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鼓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推进文化立法工作。建立考核机制,细化考核指标体系,提高文化工作在绩效考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核中的权重,把抓文化工作严与实的导向立起来。
(作者系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禹新荣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