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礼仪之邦的文化内涵之一,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蕴藏着排座次的学问。相对于有着几千年“排位思想”的传统文化,“排位置”思想亦悄悄嵌入到了各种人大会议上。
概括来说,目前人大代表的来源基本上是三类:职务代表、企业代表、基层代表。现实中往往是职务代表较多,基层代表比较少。不少地方人大会议及分组审议,大多是按照所谓的“惯例”来排位置:职务代表坐前排,然后是企业代表,最后是农民、工人等来自一线的基层代表。反观基层代表,原本应当与职务代表平起平坐,却得了个“有点距离”的现实。
2010年修改的选举法规定“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分配代表名额”,也就是每位人大代表所代表的选民数是相同的,每位代表的地位是平等的,参加会议的身份更是一样,都是人大代表。代表法同样规定每位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是相同的。人大是集体行权,一人一票。这里没有资历,没有职务,更没有上下级。而人大行权主要是以会议的形式进行,审议发言是代表履职的重要形式,在时间珍贵的人大会议上,代表的位置无疑会影响到代表的发言与履职,进而影响到会议审议机会。一次次地坐前排、靠中间,无形中会增长职务代表的优越感;一次次地坐后排、靠里站,也会损伤基层代表的履职积极性。
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从思想认识入手。党委、人大的相关领导和人大代表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人大不同于党委、政府履职形式,人大会上没有职务高低,只有人大代表,要在人大的所有工作中“去排位置化”。职务代表更要有代表意识。职务代表本来就是社会中的优势群体,掌握着某方面的资源和权力,更应当把参加人大会议作为倾听民声,接受人民监督的良机,多与基层代表沟通交流。来自基层的代表务必要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要拿出“我是代表人民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底气来建言献策。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工作入手。在座位安排上要打破常规,随机安排或者让基层代表与职务代表交叉安排,或者轮流安排座位。在代表团、代表小组的划分上,要尽可能多的考虑来自基层、来自一线的代表,少点“强强联合”,多点“不同声音”,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提高。
来源:冷水江人大
作者:吴超华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