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全国旅游市场持续火爆。然而,一些景区、景点的接待能力、服务质量等,依旧是游客们吐槽的焦点,尤其是那些有名无实的所谓“A级”景区,让游客大倒胃口。
近年来,全国A级景区数量快速增长,仅4A级景区数量便从2001年的187家猛增至2016年的2800多家。然而,近日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注水严重,安徽某民间公墓、商贸城等竟被评为A级景区,一些景区涉嫌存在“边建边评”“未正式开业便评级成功”“违规用地”等问题。
A级景区降格以求,注水严重,暴露了景区等级管理、景区评级存在的不少问题。比如,一段时间内,我国景区等级管理“只进不出”,跻身A级景区几乎成了一本万利的“买卖”。因此,各地削尖脑袋申报A级景区,有的地方政府将评选A级景区视为政绩工程,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协助景区申报评级,甚至为了顺利评选,不惜串通一气弄虚作假。一窝蜂开发旅游经济的结果,就是景区资源严重过剩、精品匮乏、粗制滥造等状态,如此一来,“奇葩景区”比比皆是也就毫不奇怪了。
不断增长的“优秀旅游城市”数量,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旅游产业发展中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据有关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早在2010年,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已达337个,地级“优秀旅游城市”早已占到地级市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年来,旅游行业种种屡禁不绝的乱象,其实是功利旅游产下的“怪胎”。
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景区应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那些“奇葩景区”,当初评级目的本就不纯,因此,应当从保证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各种名不副实的“奇葩景区”打回原形,坚决把它们从A级景区中剔除出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江德斌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