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5日,《湖南日报》市州版头条刊登的《芷江“三化一改”办靓美丽乡村 》的新闻瞬间吸引了大学毕业后一直留在长沙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的芷江年轻小伙子李华,李华不敢置信地捧着报纸,一字一句的仔细读了起来“我们村原来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原来的废弃坑塘变成了文化广场,装起了路灯,老百姓也跳起了健身舞……”。
“姐,我们村上报纸了,你看到了吗?”
“早看到了,《怀化日报》头版头条,2016年10月25日的,你毕业两年了,都没回来,你不知道我们村的变化可大了,过年回来吗?爸妈都很想你呢”李华的姐姐李丽,也是村里的文化员,在电话那头的声音响亮而甜蜜。
离过年还有十天,李华拖着行李箱回到芷江水宽乡拾担村,看到的是一幅生动、祥和、闲适的和谐画面:清新怡人的村庄、整洁美观的路面、郁郁葱葱的绿植、古朴温馨的农家小院、设备齐全的文化广场……他感慨万千的说: “离开村子才两年多点时间,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呀!”
是呀!拾担村变美了、变亮了,但该村的变化只是全县65个美丽乡村试点村村容村貌发生明显改变的一个缩影。今日芷江乡村之变化,得益于县委、政府大力开展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得益于县人大常委会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依法履职和积极作为。
精心打磨法之利刃
2013年2月5日,一个足以载入芷江环境卫生事业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是芷江召开七届二次人代表大会的第二天,代表们在分团讨论县政府工作报告时,就“一个中心,四个芷江”的实施,就如何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芷江,农村代表杨国洪、江贤忠、田昌英、杨慈莲均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现在芷江城里和农村的环境都比较差,城里还是九十年代的老样子,没什么变化,农村好多地方是污水横流、垃圾如山,特别是有饲养场的地方,简直是看不得,臭得死人,也没看到哪个部门的人来管一管,这么脏乱差,连我们自己都嫌弃,如果这个事情县委政府不重视,不下决心管好,还谈什么美丽芷江建设?又怎么能够吸引外地客商来芷江投资兴业?怎么对得起芷江这座抗战胜利名城?”句句质疑,如铁锤敲打在每一位人大代表的心上,更引起了县人大常委会每一位委员的深思。
面对沉痛的发问、无情的现实以及严峻的形势和群众的期盼,2013年4月7日至2016年3月10日芷江县委以对人民高度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相继作出了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卫生县城以及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我县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
县人大常委会应势而为,2013年6月3日,原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毅在常委会主任会议上对民族立法工作提出要求:“芷江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依法享有立法权,多年来,芷江只有自治条例,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单行条例,这一届人大常委会必须要填补这一空白”。为了确定立法项目,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领工作人员下基层调研,征求意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美丽乡村建设成败的《芷江侗族自治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作为立法项目向省人大申报。
据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肖明介绍,该条例是我县首部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予当年6月正式启动,在中南大学法学院立法专家协助和省人大法工委指导下,经过两年多努力,反复征求意见、讨论、修改,最终形成《芷江侗族自治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草案)》。2015年3月31日经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当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步入法制化、常态化的新阶段。
执法监督掷地有声
搞好城乡卫生环境,立法是基础,抓好法律的贯彻执行才是关键。县人大常委会通过狠抓执法检查从而为促进城乡环境治理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2016年1月17日,在县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培清等代表提出了“关于认真抓好《芷江侗族自治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贯彻实施和监督工作的建议”,该建议引起了县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2016年3月,县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人大监督议题,明确将《芷江侗族自治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的实施情况作为执法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做好该条例的执法检查,2016年5月9日常委会召开执法检查动员会,听取了县人民政府关于条例贯彻落实情况汇报。6月至7月,常委会组成3个执法检查组分别由常委会副主任带队深入到全县18个乡镇65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抽样调查、实地察看等方式就该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情况,分片包干责任的落实、重点部位整治以及保洁队伍组建、配套设施建设、部门依法履职等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并写出了内容详实的执法检查报告。
2016年8月5日在县七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上,执法检查组就条例的执法检查情况向常委会进行了报告,对县人民政府贯彻实施条例、依法履行职责,落实责任包干制、积极推行保洁市场化运作,突出重点,强化整治实效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也存在着宣传工作欠到位、民众参与度不高,配合和落实力度还不尽人意,治理工作存在死角、经费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同时,检查组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和意见。
“针对执法检查组提出的问题,县人民政府将认真研究、扎实进行整改,确保城乡环境实现明显改观”。在听完执法检查组的报告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圣其的表态掷地有声。
县人民政府及时召开部门协调会,并将问题清单交付县直单位落实。政府法制办制定出台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细则、考核办法以及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县财政从当年起每年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经费预算增加至388万元;乡镇、村、组建立乡、村、组联动的卫生管理模式,按照“户集——村收——乡运输处理”的原则,规划建设了一批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全覆盖。如三道坑镇五郎溪村、金厂坪村,大树坳乡新庄村,禾梨坳乡古冲村等21 个农村环境重点整治村,新增用户垃圾桶3207 个,新建垃圾池111 个,新增垃圾收集车52 辆,新建生活污水净化池789 个,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200 户。通过协调各方,共同参与,芷江农村卫生环境治理工作得到了显著成效,全县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202个行政村均达到无害化处理,组建保洁队伍225 支957 人,建立保洁长效机制。2016年9月8日经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技术评估考核组验收达标。
不遗余力改善民生
“正是借助于县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推动,在县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镇争取到了更多的项目和资金,美丽乡村建设又为我们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公坪镇党委书记曹晓宁说。
“保障改善民生是建设美丽乡村当务之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谭久建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基础先行”的原则,注重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得到实惠。
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以实心办实事,紧紧围绕推动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深入开展调研视察、督办建议意见等活动,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努力提升群众的辛福感、获得感。
针对农村路网给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带来瓶颈问题, 2013年10月由县人大常委会派出专门调查组对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撰写了质量较高的调查报告,提出了“加强《公路法》宣传力度,全面落实农村公路建设与管养责任;加大安保建设投入,确保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力度,积极发挥农村公路作用”的建议。督促县交通运输局按照县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建议,坚持以架起民心桥、铺好民生路为己任,积极履行工作职责,全力推进人民满意公路建设,以实际行动改变乡村交通环境和条件。自2013年以来,该局共累计完成计划内农村公路建设321.2公里,总投资27035.22万元。目前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778公里,全县乡镇和建制村通畅率均达到100%,通班车率达93.9%。
在大力促进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县人大常委会又把目光盯在了关系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繁荣的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上。2015年4月21日,县人大常委会第21次常委会议研究讨论重点建议督办工作时,联工委提议将舒勇、杨忠春等12名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的建议”作为重点建议进行督办,得到了全体与会委员的一致赞同。为搞好建议督办,人大常委会组成督办组先后深入梨溪口、大树坳、新店坪、碧涌等乡镇实地查看,向县电力公司负责人详细了解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进展情况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督促县电力公司把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作作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抓,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契机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切实做好电路、变台设置等合理规划,进一步提高供电质量。在县电力公司的认真办理下,当年争取项目资金43760.28 万元,完成了43个村的电网该造,经电力公司不懈努力,到目前为止全县219个行政村仅剩十余个库区淹没村未进行电网改造。该公司决心将继续争取支持,力争全面完成改造任务。
今年3月12日,笔者赴梨溪口乡龙井冲村了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时,该村的村干部和附近的群众高兴的说到:“ 感谢你们人大,帮助我们老百姓解决了实际问题,现在我们用电方便了,空调,看电视正常了,打米、抽水不用等到半夜了……我们村的群众不再为电压过低的事心烦了。”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不光是完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村发展产业,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全滢说。
为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全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进一步打造芷江经济“升级版”。2016年7月,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查组围绕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致富产业深入到三道坑镇五郎溪村、大树坳乡大思乐村、新店坪镇仲黄坪村、芷江镇塘家桥村就蓝莓、金银花、高山葡萄、黑木耳、水蜜桃等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提出了要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着力培育一批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品;要搞好各类适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骨干,学习借鉴生产经营管理先进经验,鼓励村民增强主人翁意识;要着力加快合作社、产业大户发展,树立品牌意识,发挥品牌效应;要组织“一村一品”示范村参与招商,依托“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加快和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快速发展;要利用生态环境好的优势,结合芷江“全域” 旅游示范县建设,努力在乡村旅游上做文章下功夫,大力引导村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2016年9月7日,市美丽乡村办的领导到该县调研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时指出 “芷江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发展模式,让我们大开了眼界,我们感受到老百姓创业增收的能力明显增强了。”到2016年底为止,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84元,同比增长11.9%,共发展特色休闲观光农业1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3家,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个,家庭农场70个,专业合作社236家,注册农产品商标41件,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发展到10家,全县上下呈现出了“一村一品”迅猛发展的势头。
目前,芷江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不仅得到了代表的认可,更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赞扬。例如,碧涌镇碧河村原本是贫穷落后村,近年来,在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村通过整治村容村貌、保护生态环境、修复侗族特色风格建筑侗寨吊脚楼群落、传承、保护侗族文化以及开发集垂钓、游船、休闲、饮食于一体的水上旅游等,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特别是被打造成芷江侗族特色旅游第一寨,湘黔边界民俗展示第一村以及授予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后,名声远播,成为不少游客向往的地方。
2017年3月,在县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就如何充分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巩固好第一期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为我县第二期“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开好局,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唐志平一再强调:“县人大常委会要把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民增收作为人大行使职权的重点内容,作为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工作评议的重点内容,作为每一位常委会委员的重要课题,认真研究,努力探索,充分发挥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保障、促进作用,为我县城乡发展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而积极作为。”
来源:芷江人大研究室
作者:赵建军 杨雁冰 陈丽华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