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大网>市县人大>永州>工作动态>正文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双牌县农村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报告

来源:双牌县人大常委会 作者:邓媛媛 编辑:redcloud 2017-04-24 16:21:15
湖南人大微信
公众号二维码
—分享—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前,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如何?群众有哪些呼声?最近,双牌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门调查组带着这一问题深入到全县11个乡镇30个村,采取听汇报、开座谈、看现场、查资料等方式进行调查,总的印象是,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和整治迫在眉睫。

  一、当前农村环境污染每况愈下

  据调查,一方面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已影响到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有畜禽养殖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农村生活污染以及工业污染“四大类”:

  (一)畜禽养殖污染。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但只有少数养殖场修建了污染治理设施,据调查,我县603家畜禽规模养殖场,仅有县城附近和中心城镇的200多家兴建了污染治理设施,多数分散在乡镇边远地区的畜禽场没有兴修治污设施,产生的粪便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沟、小溪里或露天堆放,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无害化处理,粪水横流,臭气四溢,过往行人绕道,周围居民怨声载道。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已成为畜牧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农业生产污染。一是化肥、农药的流失渗漏。部分农民超量或不科学使用化肥,使个别地区土壤中有害重金属含量偏高,过量或滥用农药,不但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受到污染,而且还影响到有益生物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致使生态失去平衡。二是农用地膜污染严重。为追求农产品临时效益,部分农民大量使用地膜或塑料大棚,使果蔬早种植,早结果,早上市,提高单价以增加收入,但对地膜又不进行清理或科学处理,长期使用,对土壤造成极大污染。三是生物质燃烧导致大气污染。农村受生存条件的限制,燃料问题比较突出,大多以木材、秸秆甚至乡间杂草作为燃料,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烟尘,成为农村一个重要污染源。此外,为了抓时抢种,农民经常在田间地头、路旁放火焚烧秸秆和稻草,不仅浪费了资源,同时污染了周围的空气和环境。

  (三)农村生活污染。一是多数乡镇没有专门垃圾处理场,生活垃圾随意乱倒堆积在水塘沟渠、道旁地头,县城周边建起的垃圾处理设施因村、组没有经济来源大部分运转不起来,乡镇村垃圾收集填埋场普遍没有进行防渗处理,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二是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往往成为城市转移生活、建筑垃圾、有毒有害工业、医疗卫生垃圾倾倒的选择地,这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三是村镇建设没有规划,布局不合理,部分农民毁林造田,占用耕地兴建土木,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损坏和污染。

  (四)工业污染。随着环保工作的稳步推进,很多在城市或其近郊无法生存的污染企业,借着招商引资的东风,纷纷来到广大农村安营扎寨。这些企业创办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统筹规划、布局不合理,污水、废气等随意排放,在成为地方财政利税大户时,也变成了一个污染大户。

  二、农村污染治理难以见效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在双牌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有所遏制,但农村环境问题情况复杂,相比城镇环境治理难度更大,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主要是“三个不够”:

  一是重视不够。不少乡镇领导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比较重视,但往往是注重一时的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忽视环境保护,甚至少数县级领导,也认为只要经济发展起来了,环境污染问题自然就可以得到解决,还存在先发展后治污的错误观点。

  二是认识不够。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和自身素质的限制,多数农民对随意丢弃生产生活废弃物和滥施滥用农药化肥等行为,短期难以更改,认识不到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环保意识不强,一味依赖政府出钱出力搞治理,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等、靠、要”思想严重。

  三是投入不够。环境污染治理涉及农村垃圾清运、环卫设施配备、保洁员聘请、生活污水处理等方方面面,资金投入大,一个村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大多数村组都无力承担;县、乡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投入不够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整治农村环境污染需要两手抓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之下,农村环境整治必须因地制宜、统筹协调,一手抓宣传和投入,一手抓整治和追责,建立环保长效治理运行机制,确保碧水蓝天。

  (一)加大宣传。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意义,做到家喻户晓,发挥群众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使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提倡文明生活方式,逐步营造一种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荣,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耻的社会氛围,为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奠定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保障投入。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为农村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设置生活垃圾桶点(垃圾中转站),配备环卫机具等作业设施、设备,用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大上争项目资金力度,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切实增加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投入。

  (三)统筹规划。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制定规划,结合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省级重点镇、中心镇、特色镇建设、生态示范乡镇(村)创建和小城镇建设,明确整治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加强对农村环境的改善;完善和细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卫生管理制度》、《垃圾清运制度》、《水源保护制度》、《绿化美化实施方案》、以及《村组户农村卫生评比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

  (四)强化追责。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列入乡镇、县直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把经济增长指标同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实行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出台考核办法,制定奖罚措施,切实强化乡镇政府、县直相关部门抓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责任,力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来源:双牌县人大常委会

作者:邓媛媛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