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石门县荆河戏剧团副团长张福雄,是石门县第六届人大代表。他1978年3月在县荆河戏剧团参加工作后,一直就在这个最基层的山区县级文艺团体工作。在石门38年文化兴衰的各种严峻考验中,他始终执着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阵地坚守、播种、探索,并在艰苦的条件下为石门人民生产出了大量文化精品,由此,他成了石门这个全省最偏僻的县的第一位国家二级演奏员,并被全县广大人民群众誉为最称职的文化系统的人大代表。
为了人民的需要,他始终坚守文化阵地
张福雄16岁在石门县荆河戏剧团参加工作。在文化贫瘠的年代,他坚守在这块阵地;在剧团改制自谋生路的年代,他仍坚守在这块阵地;在文化萧条的年代,他还是坚守这块阵地,直至如今。他之所以这样坚守,那是因为人民需要。
1988年初,石门县荆河戏剧团撤销,改成文化服务公司。在自谋职业的严酷现实,许多演职人员选择走了下舞台,寻求谋生之路。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办起了商店,有的找门路换了单位,有的开起了矿山,一时间,剧团多数人选择弃文经商。但张福雄没有走下舞台,他白天用卖冰棍、打零工、干家政、甚至掏化粪池维持家庭和从事文化工作的开支,晚上坚持文艺创作和下乡演出等。鉴于张福雄勤奋好学,综合素质较高,有几位领导曾当面向他表示接收他调入他们的机关单位,但都被他婉言谢绝。这不仅是他对文化传承的执着,更包含着他对文艺服务人民的一份责任。
县荆河戏剧团撤销,以及演职人员的价值贬值,使本来就不多的文艺人才流失现象愈演愈烈。张福雄认识到,文化阵地靠自己一人或者少数人坚守是难以守住的,必须发动、影响、促进大家共同坚守。于是,他开始到处游说,并用县人大代表的身份和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各方施加正面影响。就这样,在他的作用下,一些骨干分子在剧团撤销的关键时刻选择留在了演出公司和他一起坚守。1993年春,经张福雄努力争取,2名离开剧团在外发了家的老同事先后重新返回了剧团。一名文革时期曾扬名于县的乐手丢弃器乐40多年后,受张福雄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和执着的直接影响,也重返回文化阵地,现已成为县老年大学器乐班副教授。
坚守文化阵地的漫长岁月,张福雄还体会到了缺少舞台的坚守的艰难。“要守住文化阵地,必须首先守住舞台”。于是,他一方面和几位老同事找县人民医院领导协商,将剧团冠名博爱艺术团,用人民医院的经济支持剧团的部分运转。同时邀约几位骨干锲而不舍地向县委、县政府据理力争,使县委、县政府做出了恢复剧团的决定。他还争取县文化局出面,发动文化系统集资,翻修了已破旧的剧场,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办起了艺校。剧团的恢复,为活跃全县文化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剧团自2000年恢复至今15年,仅送戏下乡,就达到了800多场次;艺校成立12年来,已培育文化特长生5000余名。这些年,张福雄改行的同事中,有的成了富翁,有的成了官员,而他目睹这些,38年坚守文化阵地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为了人民的需要,他积极传播大众文化
张福雄认为,称职的基层文化系统的人大代表,应该是大众文化的传播和挖掘者。因此,他在传播和挖掘大众文化中做啦大量努力。1989年,所街乡一名初中生拜他为师学吹竹笛,他见其具有潜力,便免费教他。为方便教他,他还设法将其转到县城读书,使他考上了大学,后来成了优秀的音乐教师,其作品多次获省级以上创作奖。随着老年人越来越多,张福雄5年前被县老年大学以一节课25元的低酬聘为老师,他当即同意,并兢兢业业教学至今,为活跃全县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38年来,他免费辅导民间管乐队、民间打击乐队、民间剧团140多个次,减费辅导120多个次,免费培养业余文化骨干300多人,减费辅导120多个次,减收学费10多万元,减免音乐录制费4万多元。他还尽力参与义演和免费送戏下乡。一次,他带队乘货车前往山区某村演出,车因突遇暴雨后轮滑下了路基。面临侧翻,有人建议请吊车。但当时时价是一千元,而他们一场演出收入仅800元。张福雄坚决反对,并迅速找来绳子,带领演职人员冒着大雨硬是把车拉上公路并拉过打滑路段。由于拉车劳累过度,他差点昏倒在路上。此后不久一次下乡演出途中遇山洪暴发,河水上涨导致拖道具的货车需无法趟水过河。他立即在当地请四轮车转运。但河水猛涨,四轮车也无法开动,张福雄跳下齐腰身的水中把拖拉机推过了河。保证了这个全县最偏僻的村的群众看上了县剧团送来的戏。2015年,他在所街乡文化扶贫时,得知该乡有两所完小和一所中学,竟没一台钢琴,更谈不上音乐普及,便经多方努力,从县城为该乡调取了两台。
石门县是少数民族集聚区。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内容和内涵极其丰富且博大精深。为了大力弘扬石门的“三民”文化,并使其薪火相传,张福雄视弘扬土家文化为己任,克服各种困难,挤时间、顶严寒、冒酷暑、穿草鞋,常年深入大山百姓之中,对石门的“三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前年腊月二十八,他骑摩托车到距县城一百多公里的苏家铺一个知名民间艺人家采风,他到达他家后才知道他已去海南儿子家。他骑着摩托连夜返回县城途径九里坡时摩托前刹车突然出现故障,将张福雄甩到了悬崖边,险些丢了性命。2011年初当选县人大代表后,他克服难以想象的挫折和困难,又先后辗转武陵山片区5个区县市的农村百姓家中和田间地头调查搜集,先后走访记录各种原始文字、音符、影音资料200多万字,参与编辑了《荆河戏音乐集粹》,主笔编写了非遗项目《石门南路吹打乐》,正在编写《石门响手、点子汇集》,还帮助整理了《李育南民歌集》,等等。大家说,为抢救挖掘和广泛传播大众文化,张福雄可谓竭尽了全力。
为了人民的需要,他倾心打造文化精品
张福雄在积极投身文化普及的同时,还克服基层见识少、条件差等困难,在提高和产出精品上狠下功夫。他说,本土文化工作者必须多创造本土文化作品服务人民群众。为了提高自己的器乐演奏水平,他经常早上四、五点钟起床,最多的一天练习达12小时,并多次到长沙、武汉、上海、北京、香港等地求拜石夫、孟卫东、徐沛东、宋飞、王国潼等名师。为了强化理论功底,他自费到武汉音乐学院学习充电。黄天不亏苦心人,他排除各种艰难险阻,在贫瘠大山中打造出了大量文化精品:2000年夏,冒着酷暑,趴在水泥地上创作出了湖南省迈向二十一世纪优秀歌曲征集一等奖、湖南省第七个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一等奖的歌曲《土家汉子》,由此成了该县首个被国家一级演员演唱石门作品的作者。2007年,他导演并担任二胡伴奏的民间舞蹈《九子鞭》,被日本NHK电视台录制采用,并向全球播放。2010年元旦,他的古巴人乐器錞于演奏,被省文化厅调到湖南大剧院首演,湖南卫视等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网络点击日近百万次。 2011年,他赴成都参加由130多个国家代表队参演的世界非物质文化展,其主演出的《錞于乐舞.祭》获“太阳神鸟”银奖。
这些年,他还先后在《音乐教育与创作》杂志上发表了《论京胡之美》的论文,歌词《山里警察》在《词刊》发表,并被《当代中国歌词大观》收录。在《歌曲》杂志上发表了歌曲《花腰傣姑娘》。他创作的歌曲《土家窝窝》被选为民间体育项目《九子鞭》音乐,在央视五频道播出,并被邀请到北京演出,他创作的《石门红》也在央视播出。他还因创作成果突出而被评为常德市“有突出贡献的文化艺术工作者”。
来源:原创
作者:王渊渊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