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大网>人大文苑>文字之窗>正文

网上问政应忌被舆论绑架

来源:麻阳人大教工委 作者:罗云湘 编辑:redcloud 2016-07-24 03:24:00
湖南人大微信
公众号二维码
—分享—
    笔者发现,近段时间,在《湖南红网》,很多县市区都创设了”书记问政“平台,“网络问政,舆论监政,网民议政”的民主风气越来越浓厚,大事小事天下事尽显一网之中。作为领导干部,适应网络参政,适应科技发展,适应舆论监督这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网络平台可以让政府官员与老百姓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状态,让问政于民处于一种良性的平等的氛围之下,可以让问政于民变得更为便捷,范围更为广阔,可以让问政于民更公开、更透明,所以更容易被领导接受采纳。
    网络舆论作用如此之大,因此有人就很干脆的把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等同起来,尤其是那些整天生存在微博中、习惯从网络中获取信息的人,更容易把网络舆情当成全部民意。这种认知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而且容易被放大,从而对社会作出有很大误差的判断。事实上,网络舆论是民意在网络上的延伸,是现实民意的部分体现,不能代替全部民意,这二者之间是有差别的,我们要理性认识网络舆论的现实民意表达,别让网络舆论“绑架”现实民意。其理由是:
    第一、网络舆论匿名化程度高、虚拟性强。由于隐匿了姓名、形象、身份等信息,人们在网上就像穿着隐身衣、戴着假面具,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约束力大为弱化。许多人在网上发表意见时信马由缰、毫无顾忌,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形成强烈反差,他们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在现实生活中既不可能去说,更不可能去做。这种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造成网民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某种程度的分裂,也造成网络舆论与真实民意的反差。
    第二、网络舆论群体结构不均、偏差性大。由于经济能力、知识程度、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以致于高素质、收入高、年轻的群体更能使用网络这一利益表达平台,显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同时,网络上发表意见的总是一个固定群体,而这个群体是人们按照兴趣和爱好自然形成,不是按照全国人口结构进行科学抽样形成。因此,网络舆论不能简单看成是全体民意的缩影,而只是一个特定的真实群体的意见表达。
    第三、网络舆论易受操作控制、组织性高。由于网络具有便捷、高效、操作成本低等特点,使得“网络推手”这一特殊群体应运而生。他们通晓网络操作规则,谙熟大众接受心理,通过设置议题,制造热点,操控网上舆论,不少是有组织、有目的、精心策划、精心导演的。这些人为制造和操控舆论,不仅改变了舆论形成和演变的正常轨迹,也使得挟舆论之名谋取私利的现象有了更大可能性和便利性。
    纵然网络舆论不能代表社会的全部声音,但其仍是一个直接、快捷、丰富的社情民意反馈渠道和社会情绪展示窗口。对网络舆论既要重视,把它作为体察社会情绪的“晴雨表”,又不能盲目地把网上声音当成社会主流舆情,不应被网络舆论牵着鼻子走,更不应被其“绑架”了现实民意,而应区别对待、加强引导、依法管理。一、建立网络舆情监管体系。政府部门要具有敏锐的嗅觉,及时准确把握网络舆论走向,及时发现焦点事件和舆论聚合现象,为有效决策提供信息。二、建立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在公共决策之前,要将决策主题和背景等方面信息通过网络向社会发布,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集思广益,均衡多方权益,做到更加公平、公开、公正的决策。三、完善网络舆论的法律法规。探索针对网络言论的立法,针对“人肉搜索”等有争议的网络活动,要有相应的监督处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四、加强网络舆论宣传管理。充分发挥网络宣传优势,增强网民注重自律、信守道德意识,避免不负责任的过激言论,并积极引导网上热点问题,疏导公众情绪。
    总而言之,网络舆论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社会侧影,它从某个侧面迅速地反映着社会的情绪和意见,但又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基本民意,我们要理性认识网络舆论的现实民意表达,更不能用网络民意替代深入实际走访调查。(责任编辑:刘舒尹)

来源:麻阳人大教工委

作者:罗云湘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