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大网>人大文苑>文字之窗>正文

甲午殇思

来源:麻阳人大教工委 作者:罗云湘 编辑:redcloud 2016-07-24 03:24:00
湖南人大微信
公众号二维码
—分享—
    60年一轮回,公元2014又是一个甲午。
    120年前的7月25日,对13亿中国人来说,应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正当朝野上下陶醉 在“同光中兴”的盛世表象和慈禧六十大寿的喜庆氛围中,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惊破了慈禧和朝臣们的庆典梦。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朝鲜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船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两国陆军一战于朝鲜,二战于辽东,三战于威海,海军在黄海也展开决战。清军“水陆交绥,战无一胜”, 清廷被迫向日本屈膝求和。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地赔款,落得一个丧权辱国的结局。“同光中兴”光环黯然失色,随之而来的是空前的民族危机。              
    胜利也许只有一个理由,失败可能是由千条万条理由导致的,甲午战争就印证了这一点。
    甲午之败,败在中国的体制上。晚清中国已走到封建社会的末世,国家体制病入膏肓。甲午战争爆发后,前方军情十万火急,有人提议缩减庆典开销以裕军费,慈禧太后冷面作答:“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专制独裁体制的覆亡势所必然。
    甲午之败,败在人心涣散上。甲午战火燃起后,“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各地督抚对朝廷的调兵谕旨先是推诿拖延,继而派兵却遥控。普通百姓对战事异常冷漠,民间罕见支援战争的举动。偌大的中国浑如一盘散沙,根本没有形成举全民之力打赢国家战争的局面。“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怪不得有人调侃,这场战争是李鸿章一人对整个日本的战争。
    甲午之败,败在军队的士气上。军队的作战理念十分陈旧,管理、训练和战备也存在严重问题。军中虽不乏勇猛死战之士,整体上则战斗精神不够,甚至出现“炮声一响,官兵惊慌失措,皆如惊弓之鸟。战之魂飞魄散,退之蜂拥而去”的乱象。清军在甲午战场的表现证明,这支军队只有近代化之形,却无近代化之魂。
    甲午之败,败在清廷的腐败上。慈禧太后为个人享乐,竟至国家于不顾,为生日庆典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皇家穷奢极侈,官员也是放胆胡来,中饱私囊。国库空虚,军费严重不足。清廷合计战费开支5000万—6000万两,政府实际只筹到1200万—1300万两。
    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说,甲午之败,虽败于日本,实质上根在制度,根在清廷,根在清军自身。
    习总书记说过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在时隔两个甲子的今天,我们反思甲午战争,究竟意义何在?我认为,历史就是一面镜子,甲午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一场战争。
    正如思想先驱梁启超先生所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战争是用血与火对一个国家进行的最严格检验。而甲午战争,既是近代历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外敌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又是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这场检验,充分暴露了大清王朝的所有弊端,沉重打击了国人的心灵,迫使人们思考:甲午之战败在哪?是军备落后,还是军饷不足?是指挥失误,还是贪生怕死?最后发现是整个国家制度和意识出了问题,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大清王朝延续的时间可能还要长一些。假如战争打赢了,中国或许还要面临更大的灾难,之前的中法战争胜利就是很好的明证。当然历史不存在假设。
    中国之觉醒,自甲午始。甲午之前,孙中山是改良派;甲午之后,他成为革命党。是甲午之败让孙中山这样的先行者、继而让更多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和世界的差距有多大,而当时的清政府完全无法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甲午之后,民族觉醒,奋发图强。从康梁主张君主立宪到孙中山建立共和,直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共产主义,建立新中国,一系列的历史实践,都源于甲午之后中华民族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切肤之痛,和一定要掌握自己命运的坚定决心。这是惨败的甲午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启示。
    如今,120年过去了,无论是国家综合实力还是国际地位,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对甲午的关注,也让我们不经意地发现了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比如官僚之风、腐败之风、奢靡之风、造假之风,又比如互相埋怨、互相指责、互相推诿的心态,再比如沉湎安逸、不思进取的消极情绪。历史决不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就会轻易抛弃某些民族痼疾。今天,我们和世界一些强国的种种差距依然存在。
    事实上,当中国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大国时,面临的考验将严峻得多。这种考验决不限于经济、军事层面,更在考验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是内聚力的强大。仅仅经济上去了,安全态势改善了,百姓生活提高了,还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从这点来看,老人摔倒了有没有人扶,歹徒作恶有没有人挺身而出,穷人和富人之间有没有沟通和接济,舆论氛围是激发良知还是刺激欲望,都在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这就是我们回顾甲午、思考如何消除未来的隐患时必须考虑的大问题。
    历史,既是包袱也是财富。如果不同岗位上的人都能通过反思,在各自的领域里自我提升、不断进步,一定能汇聚成一个强大的中国——这就是今天我们反思甲午的最大意义。(责任编辑:刘舒尹)

来源:麻阳人大教工委

作者:罗云湘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