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冬夜的涟水河像睿智的长者,深思中透出岁月的沧桑,那么夏夜的涟水河则如恬静的少女,温婉中饱含热烈的激情。
暮色四合的黄昏,远山如黛,朦朦胧胧。夕阳在山那边燃尽了最后的火热,霎时,涟水河停止白天的喧哗。河面上浮动嫣红的晚霞,似少女脸上的胭脂,淡淡的,带着几分羞涩和腼腆。伴着欸乃——欸乃的桨声,渔人摇着满船的辛劳回家了。归巢的小鸟掠过切割成几何形状的城市天空,掠过宽阔无际的河面,掠过葳蕤茂盛的草木,寻找着密林深处的家园。
山静了,水静了,一轮皓月冉冉升起,银色的光辉洒遍四周。碧洲桥上纳凉的男女老少渐渐多了。 晚饭过后,咿呀学语的孩童拽着父母的手,蹦蹦跳跳看稀奇。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手执蒲扇,悠闲自在地拉家常。一对对年轻情侣,牵手靠在桥墩上喁喁私语。卞之琳的诗不禁涌上心头: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我。我看你时很近,你看我时很远。而此刻的桥就是一幅绝美的风景……
夜幕沉沉,星光璀璨,新建的曾国藩诗文岛、红太阳广场沸腾起来。最热闹的莫过于那些爱健身的人们,在涟水的两岸,只要有一块方寸之地,就有悠扬的广场舞音乐响起,就有几十、上百人手舞足蹈,就有不分年龄、不分身份的人们激情地演绎时下兴起来的广场舞。一时间,看舞的、跳舞的、学舞的,无数只手在昏暗的灯光下舞动起来,释放出青春的活力;无数双热切的眼睛在旋转的广场上寻找生命的互动。河的此岸,是曾国藩纪念馆,飞檐吊角,古色古香。河的彼岸,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求学的东山书院,弦歌不断,灵性逼人。一个城市的魅力就在于此,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古典与现代交汇,文明和古老相融,在歌舞悠扬中升华,在动静相宜中相得益彰,如同一幅双面绣,展示着千年古城的无穷魅力和亮丽风采。
远处的灯一盏一盏地亮起来。万家灯火,此起彼伏,渐次点亮,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点点繁星。三座大桥,三道七色彩虹,灯火璀璨,亮在小城人的心中。那些黑暗的日子,在儿时的记忆中变得缥缈而遥远。河的两岸摆满了夜宵摊,精明的小城人依山傍水,各自搭好凉篷,摆上桌椅,尽情享受母亲河赐予的风水宝地。这样月朗风轻的夜晚,与其呆在家里承受酷暑的煎熬,不如邀上三、五个好友,坐在河畔,品尝凉爽的冰花和香茗,聊聊生活的快乐和烦恼,开开以往不敢放肆的玩笑。头顶溶溶的月色,脚踩松软软的沙滩,你聆听河水在耳朵轻轻吟唱,平日里对功名利禄的浮躁追求在瞬间,茫然无存。夜色阑珊,你的心情如水样透明。
月近中天,月华如水,一切事物都显得空蒙静谧。记忆中,那黑黝黝的铁索桥、低矮的灌木丛、灰白的高楼,全都披上了银色的梦幻装。月儿在水中投下的清丽剪影,化作了满河闪烁的小星子。青草中萤火虫打着小灯笼四处游荡,夏虫们悄悄呢哝。那低吟浅唱的是纺织娘,引吭高歌的是麻蝈,远处声声如大鼓,近处细细如丝弦,一声声,一句句,唱着夏日火辣辣的情歌。
若是一个骤雨初歇的傍晚,绿的树、嫩的草、艳的花,被阵雨洗净污浊的灰尘后,清新舒爽,在河岸上展示出美不胜收的仪态和芳容。雨后的曾国藩诗文岛到了暮色渐浓的夜晚,清爽宜人,温情如玉,恰似一位仪态万方的迷人少妇,留在灵魂深处的是她的柔情似水,她的热情如火,心之念念,浮想联翩。点点渔火,习习晚风,人影瞳瞳,漫步于林荫道,心中的忆念便如圈圈涟漪,慢慢地荡漾开来。倘若那晚没有星星,更没有月亮,只有耳际的风,温柔地抚摸过来。那你就坐在长凳上,仰望夜空,累了,倦了,你就闭上眼睛吧,让思绪在晚风中飘荡、飞扬。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心灵的角落,沉淀自己,思考自己,给疲倦的自己找一个卸下工作盔甲、走出城市壁垒的出口。
夜色渐浓,心凉如水。走在堤岸高大、茂密的绿林中,你可以闻到水草夹着河水湿漉漉的气息和野花伴着菜地里蔬菜瓜果的香味。河中那富丽豪华的游船,灯火通明,茶香四溢。船上阵阵欢声笑语,在水中随波荡漾。涟水河似一位端庄典雅的淑女,踏着夏日的轻风,踏着荡漾的碧波,袅袅婷婷走来,在月光的浸润下,愈发丰美动人。她的倩影,她的风姿,她的柔情,打湿了小城人的梦。
时光的流水依旧在碧洲桥下静静淌过,岁月的风雨依旧在小城的青石板上飘落。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只有涟水河日日夜夜唱着不息的歌……(责任编辑:陈柳)
来源:湘乡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作者:吴学泓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