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大网>人大文苑>文字之窗>正文

为院士制度改革叫好

来源:原创 作者:罗云湘 编辑:redcloud 2016-07-24 03:33:00
湖南人大微信
公众号二维码
—分享—
    两院院士本应是学术界至高无上的荣誉称号。大凡冠以院士称号的必当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某个领域的学术权威和领军人物。院士的评选毫无疑问当以学术科研成就大小为衡量标准。然而,曾几何时,这块本该洁净的学术领地也被一些说不清道不明因素浸入变得不再洁净了。在过去的体制中,由于院士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所以在院士这顶极其神圣的光环背后,有些人看重的并非学术本身,更多的是它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和名人效应。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顾海兵曾表示,现在的院士增选,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个单位,一个省在申请”,即使个人不想要,单位也希望能保留,“哪怕你躺在床上也希望你是院士”。 中科院内部人士表示,目前的院士制度,理论上也是可以退休的,而且,很多老院士本人也都希望退休,但在实际情况下,大学、单位等并不支持其退休。“一个大学,单位,好不容易多一个院士,如果退休,资源就更少了,是单位不让他退。”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近来“官员院士”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工程院院士的评选中,不乏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的身影。而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校长、研究所所长忝列其中。
    人们不难看到,院士终身制和院士官员化的体制和格局,把院士的遴选由对学术的推崇、科学的尊重演变成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权力的博弈和利益的逐鹿,致使一些省市和高校、研究院所竞相用科研启动费、高额年薪和安家费、高档住房等来争夺院士,装点门面,打肿脸充胖子,以显示“政绩”和“实力”,这些做法使得“共享院士”、“双聘院士”和“兼职院士”等现象层出不穷。而在“终身荣誉”的诱惑下,一些本无资格的人甚至不惜一切手段获得院士身份。还有一些力不从心想退下来休息的院士仍被赶鸭子上架。相反,一些年富力强、在世界学术界有影响力的中青年才俊却被挡在门外。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这两名“海归”学者在增选院士时双双落选就是最好的明证。饶毅落选当日发博文称:“从此不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饶毅、施一公究竟何许人也,大家可能还比较陌生。这里不妨作个简单的介绍。饶毅现为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2007年9月回国,此前曾任美国西北大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他主要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和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杂志编委。饶毅作为通讯作者,曾在生命科学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著名学术期刊《Cell》发表过三篇文章,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过三篇,在同样是顶级学术期刊的《科学》上也发表过一篇文章。“如此高质高产,中国很多院士望尘莫及。” 现年46岁的施一公,虽然年轻,但其名望更是如雷贯耳,他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发表11篇、《自然》发表7篇、《科学》发表3篇。他的回国就像当年钱学森回国一样,美国政府用了表示“震惊”一词。然而,正是这样世界学术界的大腕级人物却与中国院士的头衔失之交臂,不能不让人揣测其中的玄机。据说,落选不久,施一公当上了美国的双院士。此事在公众看来,确实有些不可思议。尽管,当上美国的外籍院士和能否当选中国的院士,没有必然的关系,然而,在一落一当之间,让大家看到的,恰恰是中国院士制度改革值得反思和借鉴的方向。中国要吸引人才,要在学术上领先,院士制度改革是必须的。
    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这是当今中国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欣喜的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院士制度改革打破了院士终身制的坚冰,革除了院士官员化的陋习,冲出了固有利益的藩篱,已经勇敢地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我想院士制度改革不仅仅是对科学本身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为痼疾沉疴多年的中国学术界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氛围。不信春风唤不回,有了这种切肤之痛的院士制度改革,泱泱中国不信造就不了诺贝尔奖的科学人才。(责任编辑:刘舒尹)

来源:原创

作者:罗云湘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