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关系,每个月要到农村去开展一个星期的群众工作,也许是在农村长大缘故,对农村总是特别亲切,一草一木都躲藏着孩童时代的一个个梦,那带着泥土的芬芳气息总是那么令人陶醉,而那一阵阵鸟鸣和花香是那么的沁人心脾,更让自己感悟的是那里淳朴的农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定居的农村人越来越多,常年居住在农村的人就越来越少,而新农村建设又把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光鲜靓丽。在这些光鲜的背后,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一直坚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使用着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劳动工具,在祖辈们挥洒过汗水的土地上默默地劳作,为了生活,亦为了生存。他们很容易被世人遗忘,他们的生活节拍和居住环境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他们任劳任怨,他们默默耕耘,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日三餐也是跟随着天亮和天黑的节奏,他们的工作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者都说他们是空巢者、留守者,公益社团说他们是弱势群体,党说他们是群众。
晚上,走进他们家里,也只有晚上他们才有那么一会儿空闲时间停下来。坐上那一尺来宽的抹着桐油香的大板凳,在微弱的灯光下,那一双疲惫又有点痴呆的眼神投向位于角落里的小电视机,或许他根本就听不懂电视里的普通话,只是想家里不要太寂静了,能有个声音来热闹热闹,这就是他唯一的消遣。电视对他来说是高端科技产品,他更擅长的是侃大山,与你聊人民公社、聊生产队大食堂、聊统销粮、聊的确良、聊毛主席的去世。他也会聊自己青年时是如何地能干,如何地不怕苦不怕累,聊起往事就能够让他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精神焕发,这也许是他最得意的时刻,这些往事是他最拿得出手最能够炫耀的历史。讲完后,更多的是沉寂,安静的夜里能够清晰地听到蚊子的嗡嗡声。现实不同了,人老了,身体垮了,没有经济来源,家庭负担重,每天有忙不完的农活,做不完的家务。人困惑无助的时候,总是特别想得到他人的帮助。这个时候,他也想到能有人帮助他,想到自己为支持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发发展劳累了一辈子,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自己的身体,只是想在老年的时候得到国家的认可,得到党的关怀,只是想在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的时候能够过几天舒服的日子。或许他想得到每月100多元的低保补贴,这样更实在。
这样的苦难人家,每个村总有那么几个,或因家庭变故、或因病、或因其他原因。走进他们家里,走进他们的生活,这也是一种关心,也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希冀。看到这些真实生活,听到这一个个真实故事,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何止这些家庭,农村还有那么多的能人,发家致富之后又带领父老乡亲致富;那么多的智者,他们深居简出,一直坚守心中的信仰;那么多的思想者,对国事家事都有自己独特的见地;更有那么多的实践者,他们生活在最基层,干着各种各样的农活,有的种田,有的半工半农。走进他们,你会发现每一位群众都是一本书,一本岁月流转之书、一本生存奋斗之书、一本与苦难抗争之书,这些书应该编成一本本史书,载入史册,让历史永远铭记。挨家挨户地行走、倾听、记录,感受每家每户的油盐酱醋和酸甜苦辣,就是一个阅读的过程。一本本厚厚的经验之书、生命之书毫原汁原味地无偿地被你倾听和阅读,你又是何等的幸运。从群众之书中能额度够读懂历史,读懂岁月的变迁,书中有勤劳、朴实、勇敢、善良、真诚,书中有辛酸、甘甜,也有血和泪。在群众之书中能够感悟自己的人生,能够思考自己的未来, 更能够指导当前的学习与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心去读懂群众这本书,其乐无穷,受用终身。(责任编辑:刘舒尹)
来源:冷水江人大
作者:吴超华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