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来说,目前人大代表的来源基本上是三类:职务代表、企业代表、基层代表。现实中往往是职务代表较多,基层代表比较少。无论是从媒体公布的会议信息、影像以及照片来看,还是笔者的亲身经历,在历次人大会议上,无论是人代会,还是常委会会议或其他人大会议都是按照所谓的“惯例”来排位置,都是职务代表坐前排,然后是企业代表,最后是农民、工人等来自一线的基层代表。座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是一个身份、职务的标志,这样一来,人大会就成了职务代表的聚会,开会坐在会场前排,就餐席安排在上席,住宿安排的是较好房间。而反观基层代表,吃、住、开会坐的都是靠边角的位置,原本抱着希望与局长、书记们平起平坐,却得了个“有点距离”的现实。有的代表甚至还没有开会,就知道了自己的会场座次和房间号,年年如此,届内不变。比如,在笔者工作的县,有一个来自Z乡的农民代表,每次人代会都是坐最后一排的最后一个,安排的房间也是宾馆顶层的靠里的一间。
2010年修改后的《选举法》规定“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分配代表名额”,也就是每位人大代表所代表的选民数是相等的,每位代表的地位是平等的,参加会议的身份更是一样,都是人大代表。《代表法》同样规定每位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是相同的。人大会议不同于党的会议,人大是集体行权,一人一票。这里没有资历,没有职务,更没有上下级。人人平等本应该是人大的特色,人大代表来参加会议却“被排位置”了。人大行权更多地是以会议的形式进行,会议讨论、审议发言是代表履职主要方式,在时间异常珍贵的人大会议上,代表的位置无疑会影响到代表的发言与履职,进而影响到会议审议和做出决议决定的质量,甚至影响到人大的权威。一次次地坐前排、靠中间,会无形中增长职务代表的优越感;一次次地坐后排、靠里站,也会打击基层代表的履职积极性。
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从思想认识入手。党委、人大的相关领导和人大代表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人大是一个讲公平平等的地方,人大不同于党委、政府,人大会上没有职务高低,只有人大代表,谁都是平等的,要在人大的所有工作中“去排位置化”。职务代表更要有代表意识。职务代表本来就是社会中的优势群体,掌握着某方面的资源和权力,那更应当把参加人大会作为倾听民声,接受人民监督的良机,多与基层代表沟通交流。来自基层的代表务必要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不自卑,要拿出“我是代表一方群众来管理国家事务”的自信与勇气来建言献策,提出意见建议。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工作入手。在会务安排上要打破常规,随机安排或者让基层代表与职务代表交叉安排,可以尝试按照代表抵达会场的先后顺序抽签选择座次。让平时前呼后拥的职务代表坐坐后排,切身体验一番代表平等的感觉。让来自基层的代表坐坐前排,更好地行使“国家事务管理员”的职权。会期工作餐,可以改变排席位方式,让基层代表与市委书记、市长、局长们坐一起,或者干脆改成自助餐,让领导代表基层代表“自由组合”。只要是以人大代表身份出现的各种文件、花名册中的名字要随机排列。在代表团、代表小组的划分上,要尽可能多的考虑来自基层、来自一线的代表,不要设立“机关代表团”、“机关代表小组”,要让农民代表、工人代表等基层代表参与到各代表团、各代表小组中,少点“强强联合”,多点“不同声音”,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提高。
只有让人大代表在座次上享受平等,才能在履职中平等履职。在全面深化改革、践行群众路线的当今,人大要从自身做起,要敢于打破常规,去除所谓的惯例,找回真正的自我,从细节做起,让每一位人大代表在履职中感受到公平平等。(责任编辑:刘舒尹)
来源:冷水江人大
作者:吴超华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