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3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胡衡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会议报告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查。
一、关于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省上下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四化两型”,务实推动“三量齐升”,始终坚守“四条底线”,加快推进“五个发展”,经济在经历一季度快速回落后,二季度保持平稳运行。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4%、10%和11.3%。主要特点:
1、以产业加快转型为主要标志,经济运行稳中有为。规模工业增长10.3%,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生物医药分别增长35%、21.7%和19.7%。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7.9%,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10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技工贸收入增长23.5%。农业生产基本稳定,预计早稻增产2.5%。节能减排形势较好,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35%。经济效益继续改善,财政总收入增长15.1%。区域经济保持协调发展态势。
2、以投资高位增长为主要标志,市场需求稳中有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同比加快1.9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产业投资增长35%,6大高耗能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贡献率接近70%。大众汽车、中烟技改、富士康创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和投产。消费平稳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1%。与城镇化密切相关的家用电器、家具、汽车消费均保持20%以上增速。进出口增长10%,其中,出口增长15.8%,进口增长2.8%。
3、以融资规模扩大为主要标志,要素供给稳中有升。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447亿元,同比多增18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4%,内联引资增长16.9%,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18.7亿元,获批发行企业债券8只、118亿元。能源供给相对充足,全社会用电量增长2.2%。电厂存煤548万吨,比年初增加7%。
4、以涉民支出加大为主要标志,民生保障稳中有力。财政民生支出增长11.5%,占总支出的63.5%。民生工程投资增长90.9%,为民办实事项目进展顺利,新增沼气池用户4.4万户,完成行政村配电网改造1086个,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264.4万人。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年度计划的86.3%。就业总体稳定,新增城镇就业45.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数超过7000万,参合率连续4年稳定在95%以上。物价基本平稳,CPI上涨1.7%,回落1.1个百分点。
对照年初计划,上半年GDP、投资、财政收入、节能等8项指标达到或超过预期,规模工业、消费、进出口、城镇居民收入等4项指标低于预期(见附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基本面是好的,符合国家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的政策取向。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上下,凝心聚力、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转作风、解难题、抓关键、见实效”活动,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牢牢把握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方向标和主动权。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的稳,是经济超预期下滑状态下的稳,是运行基础仍然脆弱的稳,是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稳。
1、工业增幅持续下滑。规模工业同比回落5.1个百分点。一是产业呈现分化态势。传统支柱产业生产低迷,占规模工业比重最大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4.4%,占比超过16%的黑色金属冶炼、电力热力生产、其他运输设备制造和农副食品加工等4大行业,分别仅增长3.7%、3.9%、5%和6.2%。二是综合成本居高不下。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长12.1%,规模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增长20.7%,企业融资贵、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三是企业利润增幅收窄。1-5月,规模工业利润增长6.6%,比1-4月下降0.3个百分点。
2、消费拉动作用减弱。增幅同比回落2.4个百分点。从消费能力看,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放缓,分别增长9.2%和12.7%,回落5和4.6个百分点。从消费结构看,占限额以上批零销售额30%左右的石油及制品、餐饮消费,增幅分别回落12.3和15.1个百分点。从消费热点看,旅游消费相对平淡,房产消费存在隐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尚需时日。
3、财金支撑有待加强。财政增收压力增大,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2%,下降12.9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降至61.2%,为1994年以来最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工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13亿元,同比少增183亿元。今年融资平台债务到期偿还额超过500亿元,部分平台存在借新还旧、短贷长用等情况。
4、农产品加工面临困难。粮食受部分区域重金属超标影响,销量同比减少84.1万吨,市场价格有所下跌,相当一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停产、半停产,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加上生猪、家禽价格低迷,养殖效益下滑,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增幅回落10个百分点左右。
此外,经济放缓对就业的滞后影响不容忽视,二季度就业市场呈现用人需求、求职人数、求人倍率“三下降”的趋势,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于去年4个百分点。加上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风险隐患较多等,民生领域的矛盾依然突出。对上述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关于下半年经济走势的初步预判
今年的经济形势,多年未有、错综复杂,一些关键指标时上时下,一些关联指标相互背离,经济整体处于一种悬浮状态,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多,明朗化、趋势性信号少,增大了走势预判的难度。对下阶段走势,有两点基本判断:
第一,经济下行的风险逐步显现,如果没有实质性利好政策托底,三季度经济增速有可能滑出底线
1、从宏观政策看,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入中低速增长期,宏观调控更注重调结构、转方式。预计下半年集中出台大规模、一揽子刺激政策的可能性较小,正在研究和出台的政策,也主要是存量性、结构性、微调性措施。相对以往,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力度减弱、显现时间延长。
2、从市场景气看,PPI已连续14个月负增长、4个月环比回落,工业市场需求疲弱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扭转。二季度,全省银行家反映的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为63.7%,比一季度下降10.3个百分点,企业投资意愿不强。
3、从新开项目看,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20.6%,同比回落22.3个百分点。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仅增长2.1%。投资后劲有待加强。
4、从资金供给看,部分银行信贷投放节奏前移,下半年金融机构贷款额度仅800亿左右,加上银行表外业务监管力度加大、财政增收难度加大等,资金供给可能趋紧。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实干意识,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
第二,企稳向好的因素不断积累,如果运用好各种有利条件,全年能够实现10%以上的预期目标
1、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低速复苏,美国经济温和增长,欧洲经济萎缩势头放缓,日本经济略有好转,支持全球经济增长的积极迹象增多。国内东部地区率先止跌企稳,对我省中间产品、配套企业生产产生带动作用。加上调控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外部环境将趋于好转。
2、从发展信心看,6月份,我省PMI指数为51.3,连续3个月稳定在荣枯线以上。其中,生产量、采购量指数连续4个月,新产品订单指数连续5个月处于扩张区间,企业信心总体稳定。上半年,我省新批外商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达到16个,反映外界对我省发展前景依然看好。
3、从实物指标看,工业用电量增长2.9%,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环比回升,扭转了持续负增长的局面。成品油销量增长9.1%,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柴油增长7.2%,二季度增幅高达15%左右,释放出物流活跃度提高的积极信号。加工贸易进口增长58.3%,为下半年扩大出口提供了保障。
4、从项目支撑看,国家基本明确并已经或将陆续增加棚户区、铁路、城建、信息消费、节能环保等5大专项的投入,投资增长基础比较稳固。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有望年内建成投产,预计新增产值470亿元,工业增长动力相对稳定。
5、从其它因素看,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内需持续增长的趋势难以逆转。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空间和动力将进一步拓展。加上各项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政府、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积极主动调整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内外环境将更趋优化。这些,将为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提供较为有力的保障。对此,必须要坚定信心、因势利导、掌握主动。
三、关于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措施
下半年,要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把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做好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在密切跟踪国家政策动向的同时,抓紧研究出台我省应对经济下行的预案,切实把预防经济失速作为重中之重,既沉着应对、稳住当前,又从长计议,为转方式、调结构打下坚实基础。
立足当前,关键是要提升现有支撑能力,防止经济趋势性下滑。围绕工农业生产、投资支撑、资金保障、环境优化等事关稳增长的重点环节,突出抓好7个方面的工作:
1、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1)抓紧制定和完善支持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轻工食品、节能环保、石油化工、钢铁有色等重点产业发展方案,成熟一项推出一项,争取年内全部出台。(2)启动实施省级重点产业园区产业倍增计划,提升工业发展空间。(3)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全面落实已有各项减免税费政策,对地方经济贡献大、暂有困难的企业,可缓征房产税、企业所得税,减免土地使用税。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可实行三年内所得税地方留成按比例逐年返还。对劳动密集型和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研究降低社会保险费费率过渡办法。(4)努力降低企业成本。争取扩大分时电价价差;落实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工业同价。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中介服务,取消或降低政府指导收费标准。(5)加大省产品政府采购。鼓励公务用车、出租车、工作用车、节能环保设备产品及服务、药品及医疗设备和器械,交通、水利、能源、保障性住房等工程所需原材料、设备、机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省内采购。(6)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推动省内企业与大宗物资采购单位、大型商场及商贸流通企业建立互购互销合约和合作机制。组织多种形式的产需对接、专题推介、品牌展销等活动,促进省内重点骨干企业间的对接合作,扩大品牌影响力。
2、保持投资支撑能力。(1)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联系制度,明确牵头省领导和部门,定期调度、强化考核,及时解决资金、用地、拆迁等突出问题。(2)力争更多项目新开。对已确定的重大项目,抓紧办理审核手续,争取获批开工;对国家明确增加投入的专项,强化项目储备开发,做好各项前期准备。(3)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对中博会、港洽周等重大招商活动中已签约的项目,抓紧落实条件,着力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
3、强化资金要素保障。(1)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整合涉企专项扶持资金,优先支持重大产业及其配套项目。对已下达的中央投资计划,加快转发、及时配套。进一步压缩行政开支,集中促发展、惠民生。研究采用股权转让、权益出让、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加大对闲置土地、违法用地的清理,加快建设供地节奏。(2)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推动银企对接,简化贷款程序。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贷款及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机制。支持省内担保公司扩大中小企业担保业务规模。(3)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融资平台作用,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和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后续融资。加强企业债券品种创新,推动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县域城镇化集合债、债贷投组合债等。加大险资入湘力度。制定“新三板”企业上市扶持政策。(4)推进内联引资。重点办好湘商大会、湘品出湘全国行系列活动。制订鼓励民间投资指导目录。
4、努力扩大进出口规模。(1)加强口岸建设。深化与广州、深圳等主要口岸的直通,鼓励大型贸易平台发展,加大综合保税区建设。(2)支持陶瓷、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自主品牌,引导出口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环节延伸,帮助企业应诉国际“双反”案件。(3)综合运用贴息、信贷、信保等方式,扩大先进技术和设备、关键零部件等进口。
5、稳定农业生产。(1)促进主要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加强舆论引导,帮助粮食加工企业拓展市场、消化库存。狠抓早稻收购入库,坚决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充分运用价格调节基金,保持主要农产品价格合理稳定。切实抓好晚稻生产,确保粮食稳产增收。加强市场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2)启动农业“百千万工程”。实施大工程、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和壮大骨干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3)加强防汛抗旱准备。在确保水库安全度汛前提下,做好蓄水保水及人工增雨等各项准备。
6、保障重点群体就业。(1)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依托基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开展就业服务和援助;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督查,推进就业服务和创业辅导。(2)做好关停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引导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7、优化经济发展环境。(1)深入推进“发展环境优化年”活动,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减少涉企评比表彰活动。(2)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坚持“应减必减、能放就放”,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试行并联审批、打捆审批和分批次集中审批。最大限度扩大长沙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3)加强安全生产。切实强化矿山、交通、建筑、学校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排查和专项整治,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底线。
着眼长远,关键是要盯住下一个增长周期,积极培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围绕产业转型、内需扩张、体制创新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抓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1、着力加快结构调整。(1)推进产业升级。鼓励重点企业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加快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上下游配套。出台我省应对和化解过剩产能方案,并结合城区老工业区改造、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在石化、钢铁、水泥等领域,下决心再淘汰一批落后产能。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瞄准3D打印、转化医学、高端制造、空间技术等前沿领域,启动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产业,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2)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加快形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市州中心城市为依托、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抓好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和城乡结合部,以及省际边界小城镇建设。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创新城镇管理,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3)强化资源节约。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推广十大低碳清洁技术,加快培育节能服务、绿色环保等“两型”产业,形成循环低碳型生产、生活方式。
2、着力夯实消费基础。(1)提升消费能力。落实国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尽快研究出台我省实施意见,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优化消费结构。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家庭自给式太阳能等新消费产品,推动与城镇化密切相关的医疗、教育、养老、社区、信息等服务消费。(3)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严厉打击消费领域的违法行为。
3、着力推动改革开放。(1)释放改革红利。进一步抓好“两型社会”、国有林场、水利、服务业、旅游、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国家试点改革,加快启动行政审批、资源性产品价格、投融资、农村土地管理和户籍制度等一批重大专项改革。(2)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其他省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争取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强化与央企的对接合作。
4、着力促进区域协调。以四大板块规划为引领,以分类指导为重点,推进区域经济发展。(1)长株潭城市群,加快试验区改革试点,全面实施十大环保工程,推进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2)大湘西地区,扎实推进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3)湘南地区,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性平台建设,提升承接产业转移优势。(4)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推动上升为国家战略。
5、着力改善社会民生。(1)实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投入,确保规划按期有序推进。(2)高度关注城乡困难群体的生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扶贫开发等投入,适当提高城乡社会救助保障标准,确保经济减速下,群众生活水平不降低。(3)加强就业创业工作。培养新型产业工人,实现素质就业和企业转型双赢。整合创业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