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大网>人大文苑>文字之窗>正文

给力扶贫开发工作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来源:湘西州古丈县人大常委会 作者:瞿继秋 田宏林 杨金玉 编辑:redcloud 2016-08-07 21:02:00
湖南人大微信
公众号二维码
—分享—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通过多年的努力,古丈县农村经济社会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对比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要求,各方面差距仍然很大,扶贫开发任务还十分艰巨。为了全面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根据该县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要点安排,县人大组织扶贫、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成立两个调查小组,该县人大副主任向明洪带队深入到10个乡镇的31个行政村,通过与133户农户面对面座谈,对该县2011年以来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和农村贫困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成效
  (一)机制创新成效明显,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担任   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确保了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县扶贫开发办工作人员从14人增加到17人,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12个乡镇全部成立了扶贫开发办公室,并配备了扶贫开发分管领导和扶贫专干,乡镇扶贫开发工作做到了有专人负责,全县扶贫开发的工作体系已进一步走向成熟。同时,常德市、省直、州直和县直部门继续坚持对口帮扶,一些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也对该县的扶贫事业给予了一如既往的支持。社会各届的共同关心,给该县扶贫开发提供了强大支持,为各项扶贫事业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局面。
  (二)项目申报卓有成效,资金总量大幅增长。2011年,全县共争取到国家财政扶贫资金5216.77万元。其中:扶贫办专项扶贫资金3173万元,在2010年基础上增长48.4%;以工代赈资金1119万元;财政部门扶贫资金521.77万元;民族发展资金403万元。2012年,全县共争取到国家财政扶贫资金7033.3万元。其中扶贫办专项扶贫资金4313.3万元,在2011年基础上增长35.9%;以工代赈资金1499万元,增长34%;财政部门扶贫资金819万元,增长57%;民族发展资金402万元。今年,到目前为止,县扶贫开发办已争取到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759.9万元,比去年全年该类资金还多446.6万元。三年来,该县每年扶贫资金总量的增长速度,都已远远超过国家扶贫开发办的贫困县扶贫资金年递增10%的工作要求。
  (三)整村推进扶贫来势较好,扶贫覆盖面大幅提高。2011-2012年,该县新十年的第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顺利开展,1个省直单位、6个州直单位和98个县直单位对21个贫困村进行了对口帮扶,共安排驻村扶贫队员77名。两年时间里,县扶贫办对每个整村推进贫困村的扶贫投入达到了90-300万元,在上轮基础上增长了4倍左右。与此同时,全县有96个面上村受到扶贫项目的直接覆盖,大量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困难得到有效解决;“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贫试点工作的开展,使全县约5千户农户得到了直接扶持,受扶持农户达到全县农户总数的20%;安排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资金452万元,24个行政村村级经费困难的局面得到改善。
 (四)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明显好转。共安排人畜饮水项目资金315.56万元,修建畜水池0.25万立方米,修建水渠和铺设饮水管道3.7万多米,31个村的饮水和灌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安排村组公路建设、机耕道、村道硬化等项目资金2037.5万元,实施项目166个,75个行政村的运输难、行路难等问题得到了大幅缓解。此外,安居工程等传统扶贫项目及太阳能灌溉、照明新能源扶贫项目,也得到大量实施。
  (五)产业扶贫枝繁叶茂,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8604万元,除“两叶一果”支柱产业得到强有力扶持外,传统种养殖业和一些新型(特种)养殖业也得到扶持。具体情况为:“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贫试点2730万元;茶叶新扩、培管、加工等3974.5万元;烟叶等基地建设427万;柑桔培管、品改、加工等464万;猕猴桃、油茶、金银花、八月瓜、食用菌、蒿草、葛等其它种植业495.2万元;猪、羊、鱼、家禽等传统养殖520.3万元。在产业扶贫等因素带动下,农民收入大幅增加,2012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2元,比2010年增加400元。
  (六)智力和技能扶贫有序开展,从源头上减少贫困现象发生。共投入扶贫资金850.3万元,扶持中、高职业院校学生1026人,救助贫困大学生340人,救助留守儿童166人,培养农村科技骨干478人,培训村官30人次。
    二、当前该县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农民生活条件仍然艰苦。31个抽样村的180个自然寨中,未通公路的自然寨有16个,占自然寨总数的9%,只通简易公路自然寨有101个,占自然寨总数的56.1%,通水泥路的有63个,只占自然寨总数的35%。有110个自然寨的道路没有硬化,占自然寨总数的61.1%。此外,有95个自然寨群众的饮水困难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如岩头寨镇的崩山村,到目前为止,全村5个村民小组中有4个组还在靠电排的方式饮水,条件最艰苦的,要一家人轮流出力才能将电机背到水源地,要25分钟时间水才能流到家里。在抽样的7153户农户中,还有1727户处于无房、危房或住房拥挤壮态,占了农户总数的24.1%。有13个村没有村卫生室。
  (二)产业调整规划不缜,持续增收的形势不容乐观。目前,茶叶和烟叶已逐渐成为该县各村的支柱产业,而柑桔产业由于市场原因,各村已基本不再将其作为支柱产业。31个抽样村中,烟叶已成为支柱产业的行政村有2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4.5%,茶叶已成为支柱产业的行政村有2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7.7%。但是,茶叶和烟叶产业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长短结合不够。31个村中,茶叶和烟叶都已有一定规模的只有12个村,只占抽样村总数的38.7%。二是抗风险能力偏弱。作为长效产业,茶叶在部分行政村还存在着一部分农户不接受的问题。特别是作为短期产业,烟叶发展受到了土地面积的严重制约。31个抽样村人均占有的稻田和常耕地面积都不足0.7亩,难以为烟叶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储备。三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力,农民发展生产劳动强度仍然很大。以崩山村为例,今年全村共种植烟叶200余亩,该村出门就是坡,11个自然寨中虽有10个拉通了简易公路,但公路离生产区仍然很远,所以村民仍然不得不靠肩挑背驮。调研显示,31个抽样村中,和崩山村情况类似的村还大量存在。四是产业开发跟踪服务欠到位,农民发展生产技术欠缺。多年来,结合产业建设,各职能部门在农村开展了大量技术培训,但是参与座谈的农户中,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仍然只有32人,只占座谈总人数的24.1%。近年来,部分农户开始偿试发展劳动强度小、经济效益好的新型种养殖业,受政策、技术等因素影响,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调研发现,2011年以来,该县投入到帮助农户发展特种养殖的资金只有13万元,投资规模只有山羊养殖业的1/20。2011年,火麻村银坪组农民王远恩花1万多元引进竹鼠,进行特种养殖,但由于技术原因,今年,这些竹鼠已全部死亡。
  (三)农村“空巢”现象严重,产业发展缺乏劳动力支撑。31个抽样村共有总人口29746人,有劳动力15800人。总人口中有1207人是残疾人,残疾人占了总人口4.1%。15800个劳动力中,有8373人已外出,外出劳力占劳动力总数53%。目前,各村留守在家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之人,且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已成各村发展生产的主要劳力。本次调研中,调查组将山枣乡7个村全部调研,全乡总人口6807人,劳动力2913人。其中,外出劳力1899人,占总劳动力总数65.2%;在家劳动力有1014人,仅占总劳力数的34.8%,占总人口数14.9%。
  (四)大部分群众脱贫能力不强,干部作风有待改善。133名参与座谈的人员中,大多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由于文化素质不高,这些农民接受新观念、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发展生产主要还是靠政府推动。调研显示,几年来年均下到各村的干部,乡镇一级的只有1650人次,村均只有44人次;县级的只有198人次,村均只有9人次;州级里的只有58人次,村均只有2人次,且下到村里的县里和州里干部大多又是驻村扶贫人员。
    三、扶贫开发工作几点建议
  (一)狠抓“两个”创新,建设高素质的扶贫开发干部队伍。一是强化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和职责,创新干部任用思路。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结合国家现行扶贫政策,对其办公室重新定编定岗,做到股室设置和人员分工更加精细、合理,职责明确,坚持将有学识、有能力、品德好、有爱心的干部,优先充实到扶贫开发工作队伍,坚持对长期从事扶贫开发工作的干部给予重用;二是强化扶贫开发工作网络建设,创新干部作风考核办法。在行政村设置开发员一职,做到村里有专人协助县、乡两级机构开展扶贫工作,坚持让干部长期下村蹲寨,深入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并从中探索到村寨切实可行的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与乡镇主要负责人的提拔任用直接挂钩。同时用预算和明确的资金比例作经费来保障扶贫开发工作正常运转,并给予一线有功的扶贫人员适当奖励,稳住扶贫开发的精英力量。
  (二)完成“三个”转变,全面提高项目的扶贫效益。一是完成从重视项目建设向调研、建设并重转变,确保项目建设更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崩山村的饮水项目,2003年该村曾经投资10多万元,铺设水管0.8万多米,从湾坪村的白洋洞组引水,帮助全村人民解决了饮水问题,但仅一年水管就被当地村民盗窃一空,崩山村群众又回到了饮不上水的状态。在讨论项目时,该村的干部针对社情复杂,水源地太远又不属于本村,后期管理可能困难,提出了国家只出水管,由群众自由组合分区分片解决饮水困难的方案。当初就应该对相关方案进行深入可行调研。二是完成从重视项目争取向重视提高投资标准转变。由于资金困难,该县扶贫项目的投资标准普遍偏低,质量也偏低,扶贫效益难以持久。调研发现,大部分抽样村都曾实施过饮水项目,个别村甚至还曾建设多次,项目只所以没有发挥其预期的扶贫效益,主要就是投资标准偏低引起。如草塘村曾经已5-6次实施饮水,饮水困难至今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三是完成从重视项目投资向投资与维护并重转变。在项目竣工验收之前,相关受益人必须制定和拿出切实可行的项目后期维护措施,以保证项目能持续稳定地发挥扶贫效益。
  (三)加大“四项”投入,帮助农户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实现寨寨通公路,全面解决农户的运输困难。二是以自然寨为单位,全面做好农村灌溉饮水项目的建设规划,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三是加大村寨道路硬化的投入,切实帮助农民解决行路困难。四是加大对农村危房整修的投入,提高建房的扶持标准,帮助农户解决安居困难。
  (四)做好“五项”工作,全面保障贫困农户最基本的生产生活。一是继续做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贫试点工作。引导困难群众通过大胆发展生产,探索稳定、可靠、长期的增收路子。二是继续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扎实做好宣传发动,力争做到全民参与、应保尽保。三是继续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动员群众积极主动参合,创建透明、灵活、可靠的报销机制,方便农民及时就医。四是继续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工作。切实按照评定农村低保对象的条件和方法,每三年对低保对象进行一次重新审核、评定,确保困难群众享受国家低保政策。五是认真做好扶贫助学、贫困(困难)救助、公益林补贴、移民口粮补贴、良种补贴等工作。
  (五)完善“六项”措施,全面提高产业扶贫效益。一是完善长短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帮助每个行政村发展1—2个有市场前景的长效产业项目和2—3个转产快、周期短的短期增收项目,确保农户有实现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二是提高农村产业建设的投入标准,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三是改变培训方式。结合烟叶产业建设的成功经验,组织技术人员直接将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四是宣传和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产业的先进典型,帮助农户降低产业建设的市场风险。五是全面提高新机械、新品种、新技术在农村支柱产业建设中的运用,逐步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六是大力培植新型产业。加大对新型(特种)种养殖业的调研和扶持,着力培植一批劳动强度小、经济价值高、市场风险低、占地面积少的新型产业,着力解决农村土地不足的现状。
(责任编辑:陈柳)

来源:湘西州古丈县人大常委会

作者:瞿继秋 田宏林 杨金玉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