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大网>三湘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市州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正文

大力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全面提升绿色食品产业整体水平

来源:湖南人大网 作者: 编辑:redcloud 2017-07-24 17:02:52
湖南人大微信
公众号二维码
—分享—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形成绿色食品产业经济体系,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为了使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适应大市场变化,益阳市从1997年开始,积极引导和扶持一些农村种养大户、经济能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把从事同类生产经营的农户(专业户)组织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组织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为加快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增强加工企业与农户经营的新的联合和合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自愿组成,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利返还”的原则创办起来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监督”的农民合作组织,它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会宗旨开展活动。至目前为止,全市有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525个,入会(社)会(社)员142830人。其中专业协会344个,入会会员108167人,专业合作社181个,入社社员34663人。共带动农户317129户,占农业总户数的33%,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较为完善的有188个。从行业分布情况看,从事种植业的124个,占24%;从事养殖业的176个,占43%;从事加工运输业157个,占30%;其他68个,占12%。从服务内容来看,以生产加工为主的171个,占32%;以产品销售为主的194个,占38%;以信息技术为主的40个,占7%;其他120个,占23%。从组建主体看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农民合作创办型。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共有370个,占总数的70.4%,协会会员和合作社社员共83779人,占总数的59%。如沅江市白沙乡蛋鸭养殖协会是由种苗孵化大户、养鸭大户、蛋品加工大户联合创办的。2001年3月该乡何秋生、赵月光和销售大户刘新军等人为了扩大各自的经营规模,自发组建了该协会。协会为会员提供种苗繁育、养殖技术、疫病防治、产品销售服务。协会与湖南正虹集团正飞饲料厂签订优质饲料购销售合同,使养殖户用上放心饲料,协会为会员到乡信用社贷款提供担保,为困难会员垫资提供鸭苗。协会自筹资金,对养殖大户实行适当奖励,养殖3-4万羽的奖现金1000元,养殖4-5万羽的奖现金1500元,5万羽的奖现金2000元,协会为打造“白沙蛋鸭”品牌,实现生产加工一条龙服务,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了饲料加工厂、咸蛋加工厂和鸭苗孵化场。至2003年底共发展会员1120户,养殖蛋鸭850棚,22万多羽,带动散户饲养蛋鸭达40多万羽,年产鲜蛋3400吨,加工皮蛋、咸蛋2600吨,创利税20万元。全乡人平增收500多元。

  2、 村集经济组织举办型。全市有这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个,占总数的4.6%,拥有会员2075人。赫山区沧水铺镇花桥村村民有加工味姜的传统手艺,农民利用自己种植的生姜进行加工、销售,由于没有统一的销售渠道和价格标准,农户之间为争市场互相压价,造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村委针对这一情况,牵头成立了味姜加工协会,进行产品开发、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协分从1997年成立到现在已发展会员1030人,带动农户1200多户,辐射周边6个村,年加工味姜近2万吨,产值4230多万元,创利税850万元,全村仅加工味姜一项,年人平增加纯收入2100元。

  3、部门领办型。这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116个,占总数的22.1%,其中农业部门领办47个、供销社领办24个、其他部门领办45个,拥有会(社)员44164人,占会(社)员总数的31%。如大通湖区向阳良种猪养殖协会是由科协引导创办的。2001年10月成立后,发展会员127户,引进大约克、双肌臀、长大等良种母猪800多头,2003年销售仔猪16000头、肥猪4000,实现销售收入420万元利润102万元,户平获利8000多元,让传统的家庭养猪走上了产业化之路。南县鑫欣渔业合作社经县供销社指导,由供销社下岗职工石长春牵头创办的一个专业合作组织,吸收会员1580户,养殖水面2.13万亩,销售饲料5000多吨,运销鲜鱼600多吨,2003年创产值3000多万元,社员户平增收8000多元。

  4、企业带动型。全市有这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个,占总数的2.9%,拥有会员(社)员12812人。南县一些农业企业按照“公司+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创办了各种合作形式产销联合体。泓达公司三是三仙湖镇的一个养龟企业,公司吸收农户为社员,成立泓达养殖合作社,社员以劳动力和2300亩承包水面为资本入股,合作社实行股行制经营,2003年实现经营收入700多万元,社员获红利140多万元。该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3个乡近300户农户进行龟鱼养殖,均获得了较好的收益。该县游港乡的海鳌技术专业合作社、华阁镇的红天然蔬菜生产加工合作社都是依托企业龙头发展起来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1、专业合作社已成为绿色食品垂直统合经营体系中良好的组织载体,成为绿色食品产业链中联接龙头加工企业与农户重要的组织纽带和桥梁,它有效地提升了绿色食品产业的整体水平。面对开放的大市场,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单家独户的农民,势单力薄,难以进入市场,防范市场风险;难以解决良种提供、防疫、和生产的标准化等问题。而专业合作社使分散的农户联成一个整体,农民入社后,物资有来源,技术有指导,生产有标准,销售有渠道,大大提高了农户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践证明,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分散农户组织化程度,加快了绿色食品专业化、规模化进程。到目前为止,益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91个,认定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面积308万亩。去年10月21日至25日,该市成功地举办了首届绿色农产品展销会,参展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65家,展出的绿色农产品及名优特产品达1100多种,产品现场销售总额达1050万元,现场签约金额达5.5亿元。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化水平。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实践启示我们:产业化必须标准化,而标准化又离不开组织化。只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生产标准化才能有效实施,产品竞争力才能提升。如安化县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是由有产品销售经验的经济能人夏绪平牵头创办,他利用自己多年来走南闯北了解的市场信息和积累的营销经验,专门从事柑桔生产、加工与销售。合作社自2001年创办以来,迅速发展壮大,现有固定资产250万元,入社社员1100多户,加工厂房5000平方米,三年外销柑桔12000吨,实现销售收入3500万元,为柑桔农增收1800万元,上缴税费160多万元,周边几个乡镇的柑桔商品率由原来的不足40%提高到70%。该合作社为本社的产品申请注册了“阿香”牌商标,“阿香”牌柑桔被省农业厅确定为无公害食品,并通过了绿色食品的A级认证,使安化柑桔畅销东北、华北市场。该社2001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之一,并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先进单位。

  3、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为探索解决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资金,建立投入新机制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绿色食品要大发展,最短缺的要素是资金。近几年各地专业合作组织都以投资入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原料基地,兴办和壮大加工、储藏、运销实体,对推动绿色食品发展起了良好作用。据初步统计,近三年来,益阳市合作经济组织入股并投入生产的资金达3.5亿元,建立无公害水稻、蔬菜、茶叶、柑桔生产基地56个,面积68万亩;无公害水产基地12个,面积42万亩;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110个,280万头;无公害蛋鸭基地78个,蛋鸭120万羽;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182家,创产值80多亿元。实践证明,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专业合作社规范的运作,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实际上是培育了一种“社会资本”和“信用资本”,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三、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经营整体水平的几点思考

  1、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经济法律体系。由于我国至今没有《合作社法》,没有给合作社明确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规范,因而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无法确定其合法地位和法人资格,难以保障其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合作权益。这方面各地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成为合作组织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如许多专业合作社由于缺乏相关政策和应有的体制环境,在农产品交易中无法给人以稳定的预期;一些工商企业宁愿与县乡政府签订合同,也不愿与合作社签订协议,影响了合作经济组织在技术经济交往中的信誉。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合作组织无法进行合法登记,或者是在农业、民政、工商等部门多头登记,群众无所适从等情况。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许多较大规模的合作经济组织,更需要尽快解决其合法地位。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出台农村合作经济法,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在实践中要不断壮大合作经济组织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尚属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组织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足;利益联接不紧密,社员盈余受益显得不足;服务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充分发挥其组织功能的作用,确保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得更好的收益。要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以多种形式,探索合作组织的资本形成。解决为合作组织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问题。

  二是建立有活力的运作机制,特别是科学合理,能使社员最大限度盈余受益的利益分配机制。从事不同类型产品经营的合作组织,在利益联接方式及利益分配机制方面,应有所不同,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三是强化品牌带动战略思路。要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结构调整一定要避免近几年有些地方出现的主导产品低层次趋同现象,防止“多、乱、杂、小、低”,突出“名、特、优、新、早(晚)”。做到结构调整,调出特色,调优品质,调高效益。

  四是要让更多的农民介入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从农业生产一线游离出来,分享产品的增值效益。目前农户在生产经营中,从流通和加工环节流失的利益过多,农产品流通、加工环节的效益显著高于生产环节,因此发展流通和加工,蕴含着很大的潜力。

  五是重点开发的“名、特、优、新”支柱产品,专业合作组织一定要强化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诸环节的服务功能,即分级、整理、包装、储藏、保鲜、运输、销售等。特别要加强产品标准化建设。

  3、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约束机制,提高合作组织凝聚力。要真正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核心问题是解决“举手机制”,确保农民或者说合作组织成员的主人公地位、主体地位和经济复兴。一是要有民主的选举制度。一人一票,合作组织的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都要由会员民主选举产生。二是要民主决策,发挥农民在合作组织品的主人公地位和作用,主要是要通过召开全体社员代表大会来民主讨论和决策重大问题,确保年终收益分配的合理性等。三是提高财务管理的民主程度,财务要公开,监督审计要透明,社员要有独立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通过表决来形成全体社员的统一意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农民合作组织是一种有活力和凝聚力的组织。

  4、加强政府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和支持。目前,政策供给不足是影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政府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定位是否正确,至关重要。首先,要解决好认识问题。现在不少地方的领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种种疑虑,有的认为可有可无,也有的认是否还要“走回头路”。特别是领导层面上,有的对合作经济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只有把这些问题从思想认识上搞清楚,工作才能摆上日程,才会有力度。其次,加强组织引导和政策扶持。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目前是推动发展的最好时机,要不失时机地以宣传、发动,积极地组织引导。山东、浙江等省的经验是“政府搭台,能人牵头,农民唱戏”,政府及有关部门,从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职能转变,从改进管理角度出发去做工作,参与而不干预,引导而不强迫。再次,要制订必要的优惠扶持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主要是对财政、税收、信贷和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流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在财政支农预算中,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来源:湖南人大网

编辑:redcloud